正文 第13章 北美洲、南美洲高原篇(2)(1 / 3)

神話般的黃金世界——聖菲波哥大

聖菲波哥大是哥倫比亞的首都,是哥倫比亞政治、經濟、文化和旅遊中心,位於東科迪勒拉山脈西側的蘇馬帕斯高原的穀地上,海拔為2640米。這裏雖然靠近赤道,因地勢海拔較高,所以氣候涼爽宜人,四季如春。

聖菲波哥大地處哥倫比亞腹地,保留著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是曆史文化古城,具有南美特色,城內有許多名勝古跡。例如,根據西班牙王室命令建造的玻利瓦爾廣場是西班牙式大廣場,廣場中央有委內瑞拉的民族英雄玻利瓦爾的塑像。有哥倫比亞最輝煌、最美麗的教堂——聖弗朗西斯哥科教堂,建於1567年。城市近郊山嶺環繞,林木繁茂蒼翠,景色壯麗,是美洲大陸上的著名旅遊勝地。

由於聖菲波哥大風光秀麗,四季如春,名勝古跡眾多,因此被譽為“南美的雅典”。

黃金博物館位於聖菲波哥大市中心的聖坦德爾公園旁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黃金博物館,經過十年的翻新擴建之後,在2008年底重新向世人開放。黃金博物館內金光閃閃,陳列著上萬件黃金飾品、麵具、器皿、祭品等古代文物。這些黃金藝術品,大多是用微薄如紙的金箔、細如發絲的金線製作的,每件金器上的形象和圖案都有一定的含義。這些金器據說是印第安人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6世紀之間製作的。當時印第安人居然有這麼高超的冶煉技術和工藝水平,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第二節南美洲高原

1.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在南美洲巴西境內,有一塊麵積占巴西國土一半以上的大高原,叫巴西高原。巴西高原的麵積有500多萬平方千米,除了南極洲的冰雪大高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巴西高原位於南美大陸東部,介於南緯5°~30°之間,北接亞馬孫平原,西接安第斯山脈,南與拉普拉塔平原相連,東連大西洋。

巴西高原是一古老高原,發育於巴西陸台,基底岩係古老,由花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和石英岩等組成。地表起伏比較小,地勢向北和西北傾斜,大部分具有上升準平原的特征,海拔在300~1500米之間。由於各部分構造的具體情況、升隆程度及岩性等不同,因此在地形特征上高原各部分具有明顯差異。東部(聖弗朗西斯科河以東)屬大西洋地盾,曾經受遠古代的褶皺運動及新第三紀的斷裂上升作用,經過長期的侵蝕和準平原化過程,形成了現在的高原,呈波狀起伏。在石英岩、片岩等岩性特別堅硬的岩石出露地段,表現為脊狀山嶺或斷塊山。愛斯賓哈索山是較典型的脊狀山嶺,曼提凱臘山和馬爾山則是斷塊山的代表。西部(托坎廷斯河與馬代拉河之間)屬巴西地盾,沒有明顯的山嶺,為一廣闊的高原。該區中東部的戈亞斯高原,有古老的結晶岩廣泛出露,成為波狀起伏的上升準平原;中西部的馬托格羅索高原,有桌狀高地的特征,地表覆有呈水平層次的白堊紀砂岩。巴西高原的中部,在構造上為陸台的凹陷地帶,後期下陷,由於層次平展,岩性堅硬,在地形特征上均具有桌狀或立方體狀特征。巴拉那穀地的輝綠岩高原,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熔岩高原之一。巴西高原由於近期上升的結果,邊緣形成緩急不等的崖坡,河流經過時,大多陡落成為瀑布或急流,並把崖坡切割成峽穀。高原多森林、草原,礦產及水力資源非常豐富。

巴西高原和寒冷的西藏高原不同,巴西高原的地勢南高北低,山丘、土崗、高台地之間起伏不大,大多在海拔600~800米之間,為“桌狀高地”。在南緯20°以南的巴拉那河流域,地麵上有大麵積熔岩。它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在雨季,草原上一片碧綠,適合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