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亞洲高原篇(7)(2 / 2)

中西伯利亞高原位於東亞中部高原,在俄羅斯境內,東臨勒拿河,西接葉尼塞河,南隔薩彥嶺與蒙古高原相鄰,北瀕北冰洋的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麵積150萬平方千米,為古老的台地高原,海拔500~700米。高原大部地區在北極圈內,氣候寒冷,冬季長達6~8個月,1月平均氣溫——30℃,極端最低溫——50℃。高原水力資源豐富,年均降水量300~600毫米,蒸發量少,河流眾多,水量較大,網狀河流深切高原形成河穀、階地,世界最深湖——貝加爾湖(最深1620米)位於高原南側。高原大部分地區為寒帶針葉林,它蘊藏有豐富的煤、鐵及有色金屬礦藏,但條件惡劣,難於開采。高原南部有少量水電、工礦業,中部有木材砍伐和加工業,北部有高寒區的養鹿和北冰洋的漁獵業,西北部較高,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是普托拉納山,海拔1701米。

高原的森林覆蓋率很高(約50%),木材蓄積量超過300億立方米。本區河流水量充足,特別是安加拉河,已修建了烏斯季伊利姆和布拉茨克等大型水力發電站,是重要的水力發電樞紐。

高原有珍貴的毛皮獸和豐富的淡水魚。

安加拉河

安加拉河是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水量最大的支流,它的下遊稱古斯卡河。安加拉河源出貝加爾湖,先向北,後折向西,經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南部,在斯特列爾卡村附近流入葉尼塞河。長1779千米,流域麵積達104萬平方千米,伊爾庫特河、奧卡河、伊利姆河等為它的主要支流。安加拉河多急流險灘,水力資源豐富,河口處年平均流量5100立方米/秒。幹、支流上建有伊爾庫茨克、布拉茨克、烏斯季——伊利姆斯克及博古恰內水電站。

14.亞美尼亞高原

亞美尼亞高原是亞洲西部火山熔岩高原,是西亞伊朗高原與安納托利亞高原交會處的高地,位於高加索山脈南部與土耳其東部,橫貫土耳其、伊朗和亞美尼亞等國。亞美尼亞高原主要由厄爾布爾士山脈、紮格羅斯山脈、托羅斯山脈和龐廷山組成,故又稱亞美尼亞山結,海拔1500~2000米,麵積40萬平方千米。高原岩漿活動劇烈,多火山、地震、溫泉和間歇泉。高山融雪導致河流眾多,在斷陷盆地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較大的河有卡臘蘇河、木臘特河、阿拉斯河等,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庫拉河與阿拉斯河發源於此,有凡湖、雷紮耶湖與謝萬湖等山區湖泊。最高峰為土耳其境內的大阿勒山(海拔5165米),本區深陷河穀與湖盆為最多。各地氣候差異較大,低地夏季幹熱,高地夏季溫和,冬季漫長嚴寒,降水豐富。

亞美尼亞人原來居住在這裏,在低地種植果木、煙草、棉花、穀物、殼果,在山區放牧。亞美尼亞高原產銅、錫、鐵、金、銀與石料,並多礦泉。

世界名城——埃裏溫

埃裏溫為亞美尼亞的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是世界聞名的古城之一。埃裏溫位於拉茲丹河畔,坐落在山坡上,南到土耳其邊界僅20多千米。它海拔850~1300米,麵積約90平方千米,人口130萬。

全市共分7個區,亞美尼亞共和國行政機關所在地位於市中心。

好客的民族——亞美尼亞人

亞美尼亞人是亞美尼亞的主體民族,自稱哈伊,又稱阿爾明尼亞人。另有部分亞美尼亞人散居在格魯吉亞、阿塞拜疆、美國、伊朗、法國、黎巴嫩、土耳其、敘利亞,為歐羅巴人種西亞類型。亞美尼亞人主要使用亞美尼亞語,有許多方言,屬印歐語係亞美尼亞語族。

學者密斯羅普在大約4世紀末5世紀初創製了亞美尼亞人的文字,經亞美尼亞人修改後一直沿用至今。他們主要信仰基督教,部分信仰天主教。亞美尼亞人自古從事農業,耕作技術、設備落後,前不久還使用帶齒的鐮刀、笨重的木犁、用樹枝編成的耙。畜牧業以飼養羊、牛、馬為主,織毯、首飾和皮革製品等手工業發達,機器製造、有色冶金、化工和食品工業發展迅速。

由於它特有的高山、草原地理環境,養羊非常方便,故居民對羊肉極為偏愛,用羊肉烹製各式各樣的美味佳肴,其中,烤羊肉串是他們最擅長的迎賓宴客的美味。

亞美尼亞人非常好客,稱自己的國家是“海雅斯坦”,意思是“好客的民族”。他們總是喜歡設宴款待外來客人,餐桌上鋪著雪白的桌布,上麵擺滿果品和食物,室外空地上,燃燒葡萄枝來燒烤羊肉串,他們還載歌載舞為客人助興。他們非常健談,善於同不同客人談論各種不同的話題。他們依舊保留著母權製,高齡婦女備受人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