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麵,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為這種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所以叫做“溫室效應”。
如果大氣不存在這種效應,那麼地表溫度將會下降約3℃或更多。
反之,如果“溫室效應”不斷加強,全球溫度也必將逐年持續升高。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已經引起地球生態環境變化等一係列嚴重問題。
溫室有兩個特點:溫度較室外高,不散熱。
生活中見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溫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來做溫室,是讓太陽光能夠直接照射進溫室,加熱室內空氣,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讓室內的熱空氣向外散發,使室內的溫度保持高於外界的狀態,以提供有利於植物快速生長的條件。
由環境汙染引起的“溫室效應”是指地球表麵變熱的現象。
它會帶來以下幾種嚴重惡果:
(1)地球上的病蟲害和傳染疾病增加;(2)海平麵上升;(3)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4)土地幹旱,沙漠化麵積增大。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麵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麵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沒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5能源危機
全球性的能源資源危機波及到地球生態環境惡化,已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在現在,人類步入了一個“高能源、高消耗時代”。人們對能源資源的利用和依賴與日俱增,過度地開采和挖掘讓自然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再者,一些重要的能源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麵臨著枯竭的邊緣。而以現在的科學水平,人們還未能找到有效的、更好的現有能源替代產品。加之一些能源在加工、製造過程中還會產生廢氣等汙染物殃及生態環境。能源形勢嚴峻,人類生存岌岌可危,麵臨重大挑戰。
第九節未雨綢繆——濕地的未來關注焦點
多樣的濕地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魚類、糧食和燃料等多種生產生活物資,也孕育人類豐富多樣的文化和精神家園。
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對它的未來前景我們充滿企盼。
1.保護高原濕地,保衛世界“水塔”
世界上許多河流都發源於高原濕地,人類所使用的大部分淡水,包括飲用水,灌溉、農業、工業、水利發電用水等都依靠高原水源。通過滯留、儲存雨水和逐漸釋放積水、冰雪融水等方式,高原濕地是整個河流流域的供水者和調節者。所以,高原濕地被稱為世界“水塔”。
然而,受氣候變化、降雨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響,冰川、高山湖泊等濕地開始嚴重萎縮。為此,重視這些濕地,采取措施管理好這些脆弱的生態係統是濕地保護工作的當務之急。
2.關注濕地的生態用水
濕地是水循環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一方麵,許多濕地是重要淡水水源地,因此濕地被稱為“淡水提供者”;另一方麵,濕地也需要一定量的水,以維持其健康的生態過程,所以濕地同時也是水資源的“消費者”。
為了保證濕地能持續地為人類提供產品和生態服務,就必須保證濕地能得到合理的生態用水。在有條件的地方應盡可能保持通江湖泊與河網溝渠的聯係。
3.實施河流流域綜合管理
河流流域是一個複雜生命支持係統,應包括河岸濕地、洪泛區和集水區以及人類在流域內的居住區。有效的管理必須以河流流域為目標進行。
由於河流流域涉及的範圍大,社會自然因素複雜,區域自然資源和行政管理多受製於部門因素製約。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流域綜合管理,把整個流域作為一個目標單位進行綜合管理,從而達到可持續的方式平衡經濟、社會和生態需求。
4.防止濕地侵入物種
目前,全球生態和經濟安全最大威脅之一就是侵入物種。近幾十年來,侵入物種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引起了全球廣泛的關注。
濕地生態係統侵入物種的負麵影響也同樣觸目驚心,應該盡早尋求有效的、經濟的方法解決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