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香格裏拉——我國濕地(2)(2 / 3)

由於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和圍墾,不僅侵占了丹頂鶴原有的棲息地,還使原本連通的水係阻斷;再加上近些年棲息地氣候幹旱化趨勢明顯,水域麵積縮小嚴重;人為偷獵活動越加猖獗,丹頂鶴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此外如燒荒等開墾方法,對丹頂鶴的巢材和掩蔽處毀壞嚴重,致使它的生存空間分布更為狹窄。

目前,丹頂鶴數量稀少,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中記載的瀕危物種,被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列入附錄備案,估計我國總數約為250~300隻。

6.天災人禍-我國濕地麵臨的主要問題

20世紀中後期,在人口爆炸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我國大量的濕地被改造成農田,加上過度的資源開發和汙染,濕地麵積大幅度縮小,濕地物種受到嚴重破壞。

(1)對濕地的盲目開墾和改造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生產生活發展的需要,濕地被廣泛地開發與利用,自然濕地數量明顯減少,而且自然濕地減少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製。

目前,濕地開墾、改變自然濕地用途和城市開發占用自然濕地成為中國自然濕地麵積削減、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這些問題主要存在於沿海地區、長江中下遊湖區、東北沼澤濕地區。自20世紀50年代起到1997年,長江河口濕地已被圍墾的灘塗達7.85萬公頃,相當於轄區陸域麵積的12.39%。全國圍墾湖泊麵積達130萬公頃以上,因圍墾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個,黑龍江三江平原近80%的天然沼澤濕地喪失。

(2)生物資源大量喪失或退化

由於濕地開發導致的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導致濕地植物和動物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濕地係統自我調節能力削弱,從而降低了係統的穩定性和有序性,使愈來愈多的生物物種特別是珍稀生物因失去生存空間而瀕危甚至滅絕,弱化了生物多樣性。

此外,濕地生物資源麵臨過度利用的威脅,在我國沿海地區、長江中下遊湖區、東北沼澤濕地等地區,濫捕現象十分嚴重,天然經濟魚類資源受到很大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濕地的生態平衡,威脅著其他水生物種的安全。近30年數據顯示,東北三江平原濕地植被存在向沼澤化草甸和草甸方向發展的趨勢。

(3)環境汙染、水土流失日益嚴重

濕地環境汙染是中國濕地麵臨的最嚴重的威脅之一。主要存在於沿海地區、長江中下遊湖區以及東部人口密集區的庫塘濕地。

汙染濕地的因素包括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的排放,油氣開發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農藥、化肥引起的麵源汙染等,而且環境汙染對濕地的威脅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而迅速加劇。

由於大江、大河上遊的森林砍伐影響了流域生態平衡,使來水量減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積,並使濕地麵積不斷減小,功能衰退,洪澇災害加劇。

水庫是重要的人工濕地,目前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也令人擔憂。

(4)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現為在防洪治澇工程,在濕地周圍挖溝排水,濕地上遊建設水利工程,截流水源,以及注重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而不關注生態環境用水。

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將嚴重威脅濕地的存在,並有不斷加重的趨勢。

(5)濕地保護投入不夠

濕地類型保護區的經費和設備的嚴重不足也製約了濕地的保護管理工作。

(6)濕地保護管理體製不完善

濕地保護與管理牽涉麵廣,涉及部門多,不同地區和部門在濕地開發利用方麵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現象,矛盾非常突出。

采油、旅遊、捕魚、造紙、采鹽、開荒、養殖、狩獵等都在向濕地要產品、要效益,而出現問題難以協調和解決,嚴重影響了對濕地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總之,我國濕地資源麵臨的問題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濕地的盲目開墾、環境汙染及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等,這些威脅造成了濕地麵積的減少和濕地功能的下降。

7.任重道遠-我國濕地的保護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建立濕地保護區。1992年1月3日,中國政府加入《濕地公約》。1996年8月,濕地國際中國項目辦事處在北京成立,這是在我國設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濕地保護的國際環境保護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