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不僅是交通要道、航運樞紐,而且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人們常把它稱為“海上走廊”、“黃金水道”。
③海草是指生長於溫帶海域沿岸淺水中、熱帶近海水下的單子葉高等植物。海草有發育良好的根狀莖(水平方向的莖),葉片柔軟、呈帶狀,花生於葉叢的基部,花蕊高出花瓣,所有這些都是為了適應水生生活環境。目前中國海記錄到14種海草,如喜鹽草、大葉藻等。
海草常在沿海潮下帶形成廣大的海草場,海草場是高生產力區。
這裏的腐殖質特別多,是幼蝦、稚魚良好的生長場所,同時也有利於海鳥的棲息。
④珊瑚礁是指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鈣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們世代交替增長,最終生長到低潮線。因為形成的地質時期不同,珊瑚礁可分為生物礁和古代礁。
珊瑚礁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珊瑚礁及其瀉湖沉積層中,還有煤炭、鋁土礦、錳礦、磷礦,礁體粗碎屑岩中發現有銅、鉛、鋅等多金屬層控礦床;珊瑚灰岩可作燒石灰、水泥的原料,千姿百態的珊瑚可作裝飾工藝品,不少礁區已開辟為旅遊場所。
世界上珊瑚礁多見於南北緯30°之間的海域中,尤其以太平洋中、西部為多。按形態劃分有:裾礁(岸礁)、堡礁、環礁、桌礁及一些過渡類型。據估計,全世界珊瑚礁連同珊瑚島麵積共有1000萬平方千米,珊瑚礁生長速度一般為每年2.5厘米左右。
⑤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又叫“陸棚”或“大陸淺灘”。
它是指環繞大陸的淺海地帶,概念包含兩層有關聯而不同的含義:自然的大陸架與法律上的大陸架。
自然的大陸架,它的範圍自海岸線(一般取低潮線)起,向海洋方麵延伸,直到海底坡度顯著增加的大陸坡折處為止。陸架坡折處的水深在20~550米,平均為130米,也有把200米等深線作為陸架下限的。大陸架平均坡度為0°~0.7°,寬度不等,在數千米至1500千米間。全球大陸架總麵積為2710萬平方千米,約占海洋總麵積的7.5%。
陸架地形一般較為平坦,但也有小的丘陵、盆地和溝穀;上麵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地區被泥沙等沉積物所覆蓋。
大陸架是大陸的自然延伸,原為海岸平原,後因海麵上升之後,才沉於水下,成為淺海。
⑥紅樹林是一種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紅樹林是指由紅樹科的植物組成,組成的物種包括草本、藤本紅樹。
它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塗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係統。
(2)河口
河口分為潮下河口和潮間河口。
潮下河口是指河口水域即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係統。
潮間河口是指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間泥、沙或鹽堿灘;潮間沼澤包括鹽堿草甸、潮汐半鹽水沼澤和淡水沼澤;潮間有林濕地包括紅樹林、聶帕櫚和潮汐淡水沼澤林。
(3)三角洲
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時,水流向外擴散,因流速減低,所攜帶泥沙大量沉積,逐漸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發展成為衝積平原。三角洲又稱河口平原,從平麵上看,像三角形,頂部指向上遊,底邊為它的外緣,所以稱為“三角洲”。
三角洲的麵積較大,上層深厚,水網密布,表麵平坦,土質肥沃。如我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等。三角洲根據形狀又可分為尖頭狀三角洲、扇狀三角洲和鳥足狀三角洲。三角洲地區不但是良好的農耕區,而且往往是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
(4)湖泊
鹽湖(內陸排水區)是指永久性和季節性的鹽水或堿水湖泥灘和沼澤。
瀉湖是一種因為海灣被沙洲所封閉而演變成的湖泊,一般都位於海邊。
這些湖本來都是海灣,後來在海灣的出海口處由於泥沙沉積,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並將海灣與海洋分隔,因而成為湖泊。
瀉湖是魚、蝦、貝和螃蟹的孕育場,也是鄰近漁民的天然養殖場,有時可以改建成人工港,它具有防洪和保護海岸的雙重功能,既可以作為宣泄區域排水,又可以阻擋和防止台風暴潮侵蝕衝刷海岸。
著名湖:七股瀉湖、戈佐內海、科勒瀉湖。
封閉式的淡水湖大多位於高山或相當內陸區域,沒有明顯的河川流入和流出。開放式的則可能相當大,湖中有島嶼,並有多條河川流入、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