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長,部隊就派人來到鄂州,向老鄧和李琳轉達了安排的情況,老鄧被安排在省民政部門負責殘疾人工作,李琳被安排在省醫院,而且組織上考慮得非常周到,給他們把房子也安排好了,而且還是省上新蓋的樓房,老鄧和李琳去了隻管住就行了。老鄧和李琳都很高興,但是老太太聽到這個消息卻陷入了沉思,她看著老鄧和李琳出來進去地做著準備,她卻一句話也不說,一直到了第六天,老太太可能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提出了一個讓大家都沒想到的問題,她想跟他們一起走。她說,通過這一段時間和老鄧相處她覺得老鄧這個人是個有情有義的人,是一個很孝順的人,她覺得老鄧比她的親兒子還好,再說,兒子犧牲以後國家也給了她生活費,她不會給他們增加什麼負擔,最主要的是她可以經常看到孫子。老鄧和李琳聽到老太太的想法後都感到很高興,老鄧說:“您要跟我們走我們當然求之不得,但是這事要征求田參謀長的意見,我們不能就這麼貿然的決定。”第二天老鄧就跑到郵電局去給田參謀長打了一個長途電話,結果田參謀長堅決不同意。他說老人去了會給老鄧增加麻煩的,再說老鄧自己還有父母,都年紀挺大了,老鄧會照顧不過來的。他讓老鄧把老人家帶到郵電局,由他來跟老人家說。第二天老鄧用自行車推著老太太,按照和田參謀長約定的時間來到郵電局給田參謀長撥通了電話,老太太看到能從這個小東西裏聽到兒子的聲音,感到無比高興,問兒子在哪裏,為什麼能聽得這麼清楚,田參謀長告訴她,他遠在千裏之外,並且對她說,讓她不要跟老鄧和李琳走,如果這樣做別人會對自己有看法,另外,您去了會給老鄧增加麻煩的。但是老太太主意已定,對於田參謀長的勸說根本聽不進去,田參謀長最後也隻好說:“不行您就跟著他們先去吧,回頭我有了時間再去接您。”就這樣老太太就跟著老鄧一家到了成都。
十五
吳參謀長回來了,回來後和玉秀大吵了一架,原因是他回來時帶回來一個還在繈褓中的小男孩,他告訴玉秀:“這個孩子將成為我們的兒子。”玉秀堅決不同意,她說:“我們都早已過了能夠帶小孩子的年齡,再說,我活了幾十歲了也沒帶過孩子,現在猛一下子讓我帶這麼小的孩子,我受不了。”她認為這是吳參謀長養兒防老和孔夫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思想在作祟”。她還說:“我們不是沒有孩子,我們不是有丫丫嗎?而且丫丫也有了孩子,我們都是當外公、外婆的人了,我們自己懷裏抱著個小孩子像什麼話。”其實玉秀反對這件事還另有隱情。總之玉秀這次是氣到了極點,她在想如果老吳不把這個孩子的事情處理好自己是不能和他一起過了。
吳參謀長平時一個人待在軍區機關大院,每到傍晚他不想早早睡覺,就在大院圍牆外走走,散散步。這一天他正兀自走著,猛然聽到小孩微弱的哭聲,他循著哭聲急走幾步奔了過去,發現了一個小筐,筐裏有一個小包,這哭聲就是從這個小包裏發出來的,孩子的臉上還蓋了一方薄薄的小手帕,他掀開手帕借夜色一看是張孩子的臉。吳參謀長趕緊提起小筐朝周圍看了看,並沒有看到什麼人。吳參謀長的心猛地揪了起來,看起來這個孩子是被故意扔在這兒的。這時一股氣憤湧上了他的心頭,因為這個地方已經到了機關大院的背麵,在這裏散步的人很少,如果他要是出差什麼的也就不會到這裏來了,如果一夜沒有人來這孩子不就凍死了嗎?這真是造孽呀!天下怎麼會有這麼狠心的父母,吳參謀長提起籃子,站在原地等了一會兒,孩子也似乎感覺到有人動他,竟奇跡般地不哭了。吳參謀長向周圍喊了幾聲,“有人嗎?”周圍死一般的寂靜,沒有人回答他,可這時孩子似乎被喊聲嚇住了,又哭了起來。吳參謀長沒有辦法,隻好提著籃子往回走,他邊走邊回頭,希望能發現有人追趕他,可是除了他和這個可憐的孩子,周圍什麼聲音也沒有。就這樣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一步三回頭地往回走,但這時孩子好像被這一顛一顛的走動晃睡著了。這一刻,吳參謀長心情有一些激動,他想,這孩子這陣睡著了還好,如果在自己發現他之前睡著了,不發出哭聲,沒有被人發現可就慘了,說明這孩子和自己有緣分,這是上天賜給自己的最最寶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