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狹義角度講核心價值觀,是指具體某一學術流派、某一社會組織之中信奉的核心思想,比如,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又如,一個學派的核心精神。舉例來說,儒家的核心價值,可提煉為仁義、忠恕、中庸、誌氣,道家的核心價值,可總結為道德、無為、反動、自然,佛家的核心價值,可概括為慈悲、因果、空性、平等。這裏說的核心價值觀,是小範圍內的精神信條。
從廣義角度看核心價值觀,是指被整個社會統一接納的價值準則、被整體民族共同崇尚的價值取向、被整部時代熱切推崇的價值觀念。對於國家而言,是一種道德目標的引領,是一種集體行為的導向,是一種民族心理的集中反映。
具體到不同的曆史階段,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也在曆經著不同的變化和發展,比如,原始社會反映禮神時代的價值追求,奴隸社會體現禮樂時代的價值標準,封建社會開始禮教時代的價值導向——而在這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仁、義、禮、智、信的教條,基本可以作為全民的價值觀念。
中華民族一路發展到今天,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在當今的曆史階段,自然也存在著體現我們時代精神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承前啟後的文化心理,是社會行為共同踐行的價值準繩。為此,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十二個詞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麵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麵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麵的價值準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十二個詞的精神主旨,既來自曆史、源遠流長,又順應發展、與時俱進,更導向未來、承前啟後,體現著涵納古今、繼往開來的時代先進性,反映著縱覽內外、守正出新的社會優越性。這十二個詞的總結歸納,梳理了過去的精神、概括了現在的追求、描述了未來的理想,在這十二個詞裏,承載有曆史性的繼承、時代性的解讀、發展性的引導。
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在植根傳統的基礎上承古開今,凝聚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社會主義的時代風貌與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本就是協調統一的,通過這十二個詞,更是釋讀出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中國哲學經典《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新中國成立後,從穩定政權到發展經濟,再到繁榮文化,經由著國強、民富、文昌這樣一段剛柔變化的曆程,由政治的強勁有力、到經濟的高歌猛進,再到文化的春風化雨,仿若陰陽協調,剛柔並濟。而中國文化的形象化特征,正像那丹頂鶴一樣,是:負陰抱陽一點紅。負陰抱陽,鶴身的黑白兩色、陰陽剛柔,如同儒道兩家文化,平衡著文化結構、和諧著文化心理,而鶴頂那一點鮮紅,就是我們的紅色文化、時代精神。
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曆程,已經承前啟後地融進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曆史進程,已經海納百川地成了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一起,融合成了當今具有蓬勃生命力的中國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可以說:中華文明中的優秀價值觀念,就是今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就是中華文化中曆經歲月考驗又富有開拓創新意識的時代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鮮活在當今的價值觀,更是一種中國文化不因循守舊而古為今用、不故步自封而麵向未來、堅持文化多元而包容並蓄、堅守文化自信而民族共享的精神力量。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基於此,用國學來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價值的理論溯源,是中國精神的正本清源,是學有本源的文化回歸,是民族特色的思想傳承,更是將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現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