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麵的第一個價值目標,是“富強”。
“富強”這個概念,是和“貧弱”相對應的。正因為我們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感受到了太長久、太深重的貧弱,所以在國家層麵的價值觀上,“富強”作為首要的目標被提出來。“富強”的聲音,是我們整個民族心底呼喊了太久的一個共同聲音。
“富強”這個詞,是一個並列詞語:民富而國強,才是國家的真正富強。人民富足,是一國存在的終極意義;國家強盛,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所以“民富”和“國強”,是相互成就、互為表裏的一對概念。
(一)民富——衣食富足
民富,在國學的論述裏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孟子曾對想要治理好邦國的梁惠王說: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孟子》裏講,讓人們通過正常有序的勞作,可以穿上帛、可以吃上肉,這就是民富。其實,孟子這裏說的五十歲、七十歲隻是泛指,衣帛、食肉也隻是一種指代,他真正提出的是人民生活中最基本的兩項保障:豐衣和足食。
這兩樣,在我們當代的都市生活中都是習以為常的生活必需品了,然而縱觀人類曆史上長久的供不應求、橫看當今世界部分區域的長年饑荒,我們就知道,豐衣足食、物阜民豐,這實在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幸福,是民富的最重要體現。
所以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裏描寫他幻想中的世外桃源時就形容道: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他幻想著,有一方樂土,人們在那裏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這樣的平實生活就是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國了,就可以令男女老少怡然自得。
到了清代,人們的訴求依然如此,清初的藝術家李漁在他的《閑情偶寄》裏就說:“謂一朝富有,男可翩翩裘馬,婦則楚楚衣裳。”衣冠楚楚,寶馬香車,民眾這樣的生活就是社會富有的表現——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當下每一天的車水馬龍,每個人的衣著鮮亮。
(二)民富——文化富足
豐衣足食,這是生活富足的層麵;而真正的民富,還要追求生命富足的層麵——也就是在物質富足之後的精神富足,也就是經濟富足之後的文化富足。因此孟子在對梁惠王的論述中,說完衣帛、食肉、無饑,就馬上說到了文教,他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在孟子心中,給民眾以教化,讓大家懂得禮儀規範、仁義道理,這才是民富的更高表現。
而孔子把這層意思說得更清晰,《論語》裏就記載說:“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周遊列國的孔子看到衛國人口眾多,就通過與學生冉有的問答而表達說,人口發展起來後,還應當使人民富裕,富裕之後,還要給人以教育。就此,孔子提出了社會要經由民富而文昌的必要順序。
所以我們就能夠領會一個民族提倡文化興國、重視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性:文化教養,標誌著民富的層次。
沒有建立起穩固的精神家園,人的心靈就不能算是找到了安居樂業之所;沒有文化滋養的心靈沃土,人的生活就不能算是充實富足。
因此《易經》會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的過程,就是文明推動的過程,就是文化興國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學習和提升的過程,就是一個民族構建精神家園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經由民富而至文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