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綠藝術生涯
陳聲桂
顏綠,字期隆,別署揮如。1908年10月,出生於福建省晉江安海鎮西垵村。祖先世代務農,至其父乃轉而營商。
顏綠在安海鎮曆經幼年與童年。小學畢業後,即往集美升入中學。1926年赴上海,入上海美專藝術教育係,後又轉入上海藝術大學文學係。至1930年畢業。之後顏綠返閩,任泉州中學(泉中)、南華女中、晦鳴中學等校教員;繼而任安海養正中學、南安南星中學教務主任。抗日戰爭時期,在泉州任抗建新報總編輯,同時任晉江二抗劇團副團長。
戰後顏綠南往新加坡。1948年受聘為中正中學分校教員,兼任南洋商報資料室主任;但不久即卸去兼職,改至中正總校專任文史地教員近20年,迄1970年方告退休。之後顏綠又到三育中學任地理教員,直至1975年。
50年代,顏綠被委為新馬華校地理課程小組起草委員,與路易斯博士合編地理教科書一套。1954年及1955年,顏綠兼任南洋大學先修班地理講師。
顏綠愛好旅遊,遊蹤遍及歐亞兩大陸,及北美各地。南亞、東南亞所有著名古代藝術偉構,無遠弗屆。閑暇時顏綠則以書畫自娛,顏綠的書法初學唐人,後則傾心北魏,受張猛龍與石門銘的影響最深。在泉州時,嚐得弘一法師之指授。
顏綠運筆常融合中西藝術的美好形態,有如行雲流水,揮灑自然,自成風格,不特承受傳統長處,而且開拓境界,頗富現代藝術氣息。其書法著作有《顏綠翰墨集》(新加坡中華書學研究會1980年9月11日出版)、《顏綠遺墨》(新加坡中華書學研究會1983年9月1日出版)。
顏綠生性恬淡,不尚浮誇,最喜鼓舞後學,曾任多次全新書法比賽評判,也是新加坡文化部國慶美展的評選員。諸如出任新加坡星洲日報與新加坡中華書學研究會聯辦的全新現場書法比賽(1973年)評判、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主辦的全國華文書法比賽(1975年)評判、哥羅福聯絡所青年團主辦的全國現場中英書法比賽(1977年)評判,及新加坡文化部聯辦的國慶美展(1980年)評判等。他也參加新加坡文化部聯辦的國慶美展(1977、1980年)、國家博物院主辦的新加坡的中華美術(1977年)、1977年美展、新加坡文化部主辦的書畫印聯展(1979年)、新加坡中華書學研究會主辦的十周年紀念書展(1979年),以及在新加坡大會堂的書畫印聯展會場示範,及擔任新加坡中華書學研究會研究班導師(1979年)等等。這些活動,把他帶進一個既為繁忙,又有意義的社會活動中。此後,顏綠名聲日噪,書法也越寫越如得神助。因此,索字的人多,樂於在他門下接受書法指導的人也多。
生前,顏綠擔任新加坡中華書學研究會顧問達十年之久(自1973年起),他也曾任新加坡顏氏公會教育顧問、新加坡安海公會會務顧問。
1981年6月29日,顏綠回返桑梓與妻兒孫女團聚。1982年10月23日,顏綠以癌症安逝安海故居,享年74歲。
(選自《顏綠遺墨》,新加坡中華書學研究會1983年9月出版。陳聲桂,新加坡共和國藝術總會副會長、新加坡書法家協會主席。著有《中華書法講話》、《書法漫談》等。本文收入本書時,編者另根據陳聲桂《落紙雲煙,龍蛇飛舞》略作修改。)
風雲入懷天借力——為顏綠個人書法展而寫
邱程光
中華文字,對於中華民族史上政治的統一以及傳統文化的發揚,均有不可磨滅的功績,而中華書藝,更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也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中最重要並且最珍貴的一環。
這門在世界上隻有華族獨具的造形藝術,具備真善美的內涵,可以啟發智慧,可以抒發性靈,所以傳世的書法名跡,無論是尺紙寸縑,或是豐碑大碣,如果凝神靜觀,則字裏行間,筆劃運送之來龍去脈,往往能令人心曠神怡,產生無窮的境界,而練習書法,若持之以恒,更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
曆代著名的書家不但寫得一手龍飛鳳舞的好字,而他們的學養事功,也都足以令人欽敬,前賢的墨跡可說是書者精神的化身,隨著書跡的流傳而充塞在天地之間。當我們欣賞他們所作的墨寶時,就如見其人一樣,因此產生景慕效法的心理。
在60年前,有一位生長於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時常踵足於明代著名書家張瑞圖故居瞻仰其流傳下來的書跡的稚童,絕對想不到自己在經過半世紀的顛沛流離之後,竟然能夠在本地的書壇上備受推崇。
顏先生於戰後隻身南渡,便一直過著執鞭的生涯,直至五年前正式退休。先生以獻身的精神、誨人不倦的態度,三十年來如一日,為社會造就了許多英才,而卻一直過著清淡的生活,不計名利得失,默默地在教育崗位上堅守,他的苦幹精神是我們年輕一輩的楷範。
先生學習書法,是從臨習顏魯公的告身墨跡入手,朝追夕慕,因此紮下了穩固的根基。18歲赴上海分別於上海美專及上海藝大求學。這段時期,他受到當時薈萃在當地的許多著名書畫家重碑帖的影響,改而致力於張猛龍碑及石門銘等,對於石鼓、金文、漢碑等,也下了相當的功夫。
畢業後,他返閩擔任教席,又得到當時托砵在閩南的弘一大師的知遇,大師在皈依佛門後,與閩南的因緣最深,他除了精研佛學外,對於詩詞、文章、音律、金石、書畫等,都有很高的造詣,大師常在閩南泉州一帶,垂慈現影,影響當地頗巨。當時顏先生與大師交往,受到大師在書法方麵的慈誨尤多,頗受大師主張的“大巧若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