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地藝術家洪世清(1 / 3)

洪世清藝術生涯

宋建明

洪世清於1929年生於福建晉江安海,2008年11月13日23時19分在浙醫二院與世長辭,享年80歲。

洪世清於1946年畢業於晉江安海養正中學。1947年至1948年求學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51年至1954年求學於浙江美術學院的前身——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畢業後執教於母校,直至退休。著名美術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其主要事跡已載入1991年《中國人物年鑒》。1996年5月獲魯迅版畫獎。1997年5月獲第二屆浙江魯迅文學藝術獎。

洪世清執教後,即參與了學院版畫係草創時期的各項籌建工作。他與同事們一起,在十分困難的物質條件下艱苦探索和開拓,致力於銅版畫和石版畫的材料、技術、創作與教學的基礎研究,並撰寫出版了《銅版畫技法研究》、《石版畫技法研究》、《版畫技法談》等建國以後最早的一批版畫專業著作,為新中國銅版畫、石版畫的研究和教學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是新中國銅版畫和石版畫研究和教學的重要奠基者。

洪世清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他淡泊名利,誌存高遠,德藝雙馨。一生坎坷,卻窮其畢生的精力、智慧與心血,無保留地投入於藝術教育創造及研究。從求學時代到執教於校園,都始終景仰和追隨潘天壽、黃賓虹、劉海粟等藝術大師。在版畫創作之外,涉獵的範圍廣及中國畫、水粉畫、篆刻、雕塑和攝影等許多領域,並都有傑出的建樹。洪世清對中國的造型藝術傳統情有獨鍾。尤其是對雄渾厚重的秦漢古風,更是至為鍾愛和無比尊崇。洪世清以開闊的藝術視野和通達的藝術理念,不拘一格地在中外古今的造型藝術世界裏恣意遨遊,博采眾家之長,又將采擷所得融會貫通於自己的作品之中,形成自身特色鮮明的藝術風格。在他的作品中,始終充盈著強悍而樸茂、遒勁而拙重的動人氣息,始終張揚著中華民族雄渾奇崛、霸悍博大的藝術精神。他的融繼承性與開拓性於一體的藝術精神,充分地體現在他的版畫、國畫、彩墨等不同種類的創作中,也為這些畫種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能量,拓寬了不斷創新的空間。潘天壽先生曾讚其中國畫作品《禿鷲圖》曰:“畫事以得墨韻神情為難,世清老弟於此獨有會心,可佩,可佩。”羅馬尼亞專家埃·烏琴博尼教授則稱其為:“不愧為潘天壽後又一位天才。”他的銅版畫《黃賓虹像》為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國畫《熊貓圖》被美國堪薩斯州大學博物館收藏。其水粉作品曾赴美國、加拿大、波蘭、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賓諸國展出並多次獲獎,日本有關方麵則曾專門邀請他赴日交流指頭畫藝術。

洪世清在1985年和1997年,不懼年老體弱,懷著呼喚中華藝術精神回歸的赤誠之心,曆經十餘年的風雨烈日和勞累寂寞,分別於浙江玉環和福建崇武的兩處荒島上,兩度開鑿大型岩雕作品群。這些作品取法秦漢雄風,采用誇張、變形、大寫意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順勢布局,因石賦形,略施斤斧而成,極見粗獷渾厚、蒼莽奇崛之氣象。其淨勝與成就震驚海內外,被劉海粟先生評為“不朽之大地藝術”,是“永世不朽的傑作”。

洪世清對本土藝術傳統的無限迷戀,以及對藝術創造精神的無限尊崇,也傾注於自己的教學工作之中。在幾十年的課徒授業中,他始終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引導和鞭策學生們關注本民族的厚重曆史和優秀傳統;始終以其開放而活躍的藝術思維,激發學生們拓寬視野、開闊心胸。在對學生作業的具體指導中,他旗幟鮮明地倡導學生做技術的主人;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勇敢創造;教導學生務必去除工巧媚俗之氣,勿為世俗瑣事而裹足不前,要做博大厚重之人。受過他教導的學生,無不因其活躍而充滿智慧的思維、開闊的視野和深厚的學養而受益,也無不對其豁達坦率的人品、探求不止的藝術精神和雄渾奇崛的藝術品格,長存敬仰之情。

洪世清對祖國悠久的藝術傳統的無限眷戀、對藝術美不知疲倦的追求和創造精神,將與大鹿島上那些不朽的岩雕作品一起,長留在天地人間,永遠激勵著後人,為祖國藝術傳統的發揚光大、為中國的美術事業的繼續發展而努力奮鬥。

(本文寫於2008年11月19日,後收入《洪世清藝術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出版。收入本書時,編者略有增刪。宋建明,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