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之藝術生涯
梁茂春
李煥之,1919年1月2日出生於香港,2000年3月19日23時36分因病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終年81歲。
李煥之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合唱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為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李煥之祖籍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池店村。1936年就讀於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師從蕭友梅。1937年抗戰爆發後在廈門、香港參加抗日歌詠活動,與詩人蒲風、克鋒等人合作創作抗戰歌曲。1938年8月赴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第二期。結業後留校任教,從事創作、指揮和主編音樂期刊等活動。193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師從冼星海學習作曲與指揮。
1942年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聆聽了毛主席的重要講話,此後參加了轟轟烈烈的秧歌運動。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參加華北文藝工作團。1945年底至1948年底,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係主任。1949年元月任北平軍事管製委員會文藝組組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團長、中央歌舞團藝術指導。1960年倡議創建了中央民族樂團並擔任團長。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從1978年至1993年曆任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1979年在第三次音代會上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1985年第四次音代會上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1999年第五次音代會上被推選為名譽主席,2000年初被推選為中國文聯榮譽委員。
作為一位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李煥之從16歲讀中學時為郭沫若的詩《牧羊哀歌》譜曲,直到81歲去世前,他的創作活動從未終止。他的創作體裁非常豐富,涉及群眾歌曲、合唱曲、藝術歌曲、歌劇、交響曲、管弦樂、民族管弦樂、電影音樂等等,重要的作品有歌曲《保衛祖國》、《青年頌》、《我們齊聲歌唱》、《勝利進行曲》(又名《民主建國進行曲》)、《社會主義好》、《難忘恩師》、《摸著石頭過河》等,許多歌曲曾眾口傳唱,家喻戶曉。1945年他在延安參加了優秀歌劇《白毛女》的創作(與馬可、張魯等人合作)。建國初期他譜寫了管弦樂《春節組曲》,該曲成為中國當代管弦樂創作的一座裏程碑,其中第一樂章《春節序曲》是被演奏得最多的當代管弦樂曲之一。此外還有《第一交響曲——天風海濤》,電影《魯迅生平》、《在長征的道路上》、《暴風驟雨》的配樂。1964年參加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創作,將革命民歌《東方紅》改編成為氣勢宏大的優秀的合唱歌曲,並為之編配了中西合璧的大型樂隊伴奏譜。他在民族樂隊交響化方麵也做了深入的探索,譜寫了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為箜篌、合唱與民族管弦樂隊而作的《箜篌引》,民樂合奏《鄉音寄懷》及箜篌獨奏曲《高山流水》等,為提高民族器樂的表現力做了多方麵的嚐試。1985年2月,在北京舉辦了李煥之和他的夫人李群作品音樂會。1999年他以80高齡和病弱的身體,仍創作了民族管弦樂《第二交響曲——土地》的第一樂章《路》(第二樂章《訴》和第三樂章《賦》未能完成)。《路》在同年5月李煥之作品音樂會上首演之後,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同時首演的還有新作藝術歌曲《香港回歸曲》和《一片相思一片情》(海外僑胞懷念祖國之歌),有力地證明了李煥之真正是一位“活到老,寫到老”的永遠保持創作激情和創作活力的作曲家。
李煥之還為《國歌》編寫了和聲和管弦樂隊配器,以及鋼琴伴奏譜,經廣泛征集和評選後,由周恩來總理批準確定為發放到全世界的正式版本。
他在患癌症之後,還整理、訂正了冼星海在莫斯科寫的《黃河大合唱》總譜,並擔任編輯、出版《冼星海全集》的副主編。
李煥之的創作生涯長達65年,經曆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初期和新時期等幾個階段,在每一個曆史階段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其作品展示了他60多年人生之旅的心路曆程,也生動地記錄了中國革命路途的曲折與光輝。他的許多優秀作品將列入中國藝術寶庫,永遠閃耀藝術的光芒。
作為一位中國當代優秀的音樂理論家,他從延安時代起開始發表音樂論文,數十年來共發表了300多篇音樂理論文稿。
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華北聯大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他曾編寫了一本20餘萬字的專著《作曲教程》(尚未出版),這是他在總結前人創作經驗和革命音樂發展道路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和分析了民間音樂的特點寫作而成的,在戰爭年代曾以手抄本、油印本等多種形式廣泛流傳在各解放區和部隊文工團中,對培養青年作曲人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相繼出版了《怎樣學習作曲》、《歌曲創作講座》、《音樂創作散論》、《民族民間音樂散論》、《論作曲的藝術》等多部專著。1997年出版了由他主編的《當代中國音樂》(“當代中國叢書”之一)一書,這是他在病中堅持完成的又一重要工作。他以極其認真負責的精神,對60多萬字的書稿逐字逐句做了審閱和修改,使當代中國音樂能夠客觀、真實而全麵地反映新中國音樂的光輝成就。李煥之的專著和音樂論文都直抒胸臆,並始終堅持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注重音樂藝術的特殊規律,思想從不保守。如何提高音樂創作的質量,如何豐富群眾的音樂生活,始終是他關注的理論焦點。他的文風和他的為人一樣平易、親切、樸實、自然,將深邃的理論思維以通俗的語言廓清。李煥之飽含遠見卓識的理論著述,也是中國音樂史上一份珍貴的遺產。
作為一位中國優秀的合唱指揮家,李煥之是直接從冼星海那裏接過指揮棒的。他在魯藝隨冼星海學過指揮,1940年冼星海離開延安去蘇聯之後,李煥之多次指揮魯藝合唱隊演唱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50年代他擔任中央歌舞團民歌合唱隊的指揮,同時擔任北京業餘青年民歌合唱團的指揮。1957年7月他帶領北京業餘青年民歌合唱團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合唱比賽,榮獲金質獎章。這是中國合唱團在世界上的首次獲獎。1980年他帶領中央民族樂團小組赴日本演出時,曾指揮日本NHK合唱團演唱中國合唱作品。李煥之還將民歌《生產忙》、《八月桂花遍地開》、《茶山謠》等改編為合唱作品,後來又將傳統琴歌《漢節操》改編、創作成古琴弦歌合唱《蘇武》,又選用琴歌《胡笳十八拍》的素材,改編、創作了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這些作品,大大豐富了祖國的合唱曲目。
作為一位中國當代優秀的音樂活動家,李煥之廣泛、深入地參與了中國音樂建設事業和國內外音樂交流活動,為推動中國音樂的發展和提高中國音樂的國際地位等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於1949年赴匈牙利布達佩斯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聯歡節;1953年率團赴朝鮮參加第三屆抗美援朝慰問演出;1955年到奧地利薩爾茨堡參加莫紮特誕辰200周年活動;1959年為中蘇合拍的電影《風從東方來》擔任中方作曲(蘇方作曲家是科留科夫);1960年率領中國音協代表團赴日本參加日本歌聲運動;1981年作為首席代表出席香港舉辦的第七屆亞洲作曲家代表大會,作了題為《當代中國音樂創作概述》的學術報告,並應大會之約創作了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1986年他參與發起的第一屆中國現代作曲家音樂節在香港成功舉行,引起世界樂壇對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極大關注;1988年帶團出席在香港舉行的國際現代音樂節,並作了報告;1995年赴韓國漢城參加第26屆國際音理會,作了題為《世紀的回眸》的專題學術報告。這些重要的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擴大了中國音樂在世界上的影響,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多年來,李煥之曾獲得很多重要獎項和榮譽。1989年,他的《春節序曲》榮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首屆金唱片獎創作特別獎;1993年6月,他的管弦樂《春節組曲》、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和歌劇《白毛女》(作曲者之一)等作品入選“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1999年2月,榮獲廈門市首屆文學藝術創作榮譽獎;2000年元月中國文聯主席團給李煥之頒發了榮譽委員獎牌。李煥之還曾任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中央民族樂團名譽團長、中日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等職務。
由於李煥之在音樂文化方麵的傑出成就,1999年9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音樂理事會(IMC)第28屆代表大會上,當選為音理會榮譽會員。這是國際音理會的最高榮譽,頒發給為音樂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特別是在國際上做出重大成就的人士。他是本屆大會選出的唯一一位榮譽會員。李煥之以他光輝和巨大的成就贏得了世界音樂界的高度評價和承認。
李煥之一生胸懷坦蕩、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廉潔自律。他在順利時虛懷若穀,不驕不躁;處在逆境中充滿自信,不卑不亢。他以老一輩音樂家博大、寬厚、誠摯的情懷,熱情支持、扶植中青年音樂家健康成長,博得了廣大音樂工作者和全國人民群眾的尊重與愛戴。他用堅強的毅力來抵抗癌症的痛苦折磨,1999年年底,在晚期癌症折磨和兩耳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將《路》改寫成單樂章的民族管弦樂《大地之詩》,這是他用生命和心血完成的絕筆,是對生他養他的祖國土地的熱情頌歌,也可以說是對他畢生創作之路的一個總結。
(梁茂春,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教學、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國當代音樂》、《百年音樂之聲》、《香港音樂家》等。)
作曲家李煥之及其創作
汪毓和
最近有幸聆聽了李煥之、李群作品音樂會,心情無比興奮激動。步出劇場的大門,在我的腦海中仍然回響著作曲家在不同時期寫下的多姿多彩的音樂。作為一種學習,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以向煥之、李群同誌以及廣大讀者、同行求教。
一
煥之同誌祖籍福建晉江,他於1919年出生在香港,後隨家遷到廈門,並在那裏上中小學。煥之同誌從小酷愛音樂,而且興趣廣泛,從閩南、廣東的各種民間音樂,一直到基督教的聖詩合唱、銅管樂等等,他都抱有極大的興趣。在中學時期,他就是學校中一名熱心從事業餘音樂活動的積極分子。1936年他離家來到上海,進入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特別選修科,師從蕭友梅學習和聲及作曲等。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又回到廈門、香港一帶,結識了進步詩人蒲風、黃寧嬰、克鋒(即金帆)等。同他們合作了不少抗戰歌曲。這樣他開始了早期的創作活動,寫了《廈門自唱》(蒲風詞)、《保衛祖國》(克鋒詞)以及《安內攘外歌》(陶行知詞)等60餘首歌曲。
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他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抗戰青年社,並通過它的關係於1938年7月,瞞著家庭,經過長途跋涉,奔赴革命聖地延安。他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師從呂驥、冼星海學習。結業後,即留校擔任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作曲、指揮等課的教學工作。同時,在當時根據地物質條件很困難的狀況下,他還先後主編了延安最主要的兩個刊物:《歌曲》月刊及《民族音樂》。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他隨華北文藝工作團到張家口,後留在華北解放區任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音樂係主任。
從1939年8月赴延安到1949年10月全國解放,煥之同誌除了投入較重的教學工作外,仍堅持多方麵的音樂創作活動。在這十年間他共創作了合唱曲與群眾歌曲近50首,其中包括曾流傳全國的《民主建國進行曲》和《青年頌》等;此外,還寫作了一部大合唱、一出獨幕歌劇、一出兒童歌舞劇,以及與馬可、張魯等同誌一起參與了對新歌劇《白毛女》的創作(如其中有關王大春的主要唱段就是煥之同誌所寫,但過去在演出、出版歌劇時常常在曲作者中沒有提及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