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比斯利格事件(1 / 2)

普魯士也急於改變現在的態勢,它能夠想到的第一個對象自然是先前就對自己極力拉攏的新華夏。

新華夏對於是否參戰,早就在參議院吵開了鍋。

有不少保守派人士,其實主要存在於下野的國家黨大部分議員,在張柏林三子、國家黨副主席張逸達的率領下,提出“中立”方案,其實也就是不參與歐陸大戰的提案。在他們看來,新華夏在歐洲根本沒有什麼利益所在,即使幫助任何一方都不能獲得很大的利益,反而會損耗大量人力物力,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漢人一貫保守,普通民眾又短視的居多,張逸達等人的提案在國內很有市場。現在的新華夏政壇,已經是崖山人二代或者三代的天下。他們習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早已失去了祖輩披荊斬棘的勇氣與決心。一如新華夏的民眾,安逸富足的生活過得久了,關注身邊小事,關注國內事務的興趣遠遠超過國際事務。這也就難怪張逸達他們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了。

另一派就是林東旭為代表的執政一方,自由黨了。他們看待國際事務的角度更加高遠,自然明白,新華夏可以不追求全球海軍的優勢地位,但是,至少必須要掌握亞太乃至印度洋地區的絕對控製權,因為,新華夏最需要的工業原料,石油,就在那裏。

任何時候,隻有武力才是獲取利益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至於戰爭會失敗,新華夏顯然有所考慮,雖然曆史上的兩次大戰,以德國為首的一方都已失敗告終,但是兩次戰爭,關係最終戰果的,無一不是原本的局外者美利堅的參與。現在,新華夏存在於美洲西部,顯然隔絕了美利堅參戰的可能。否則,美利堅就要麵對比自己更加強大的新華夏,顯然極為不利。當然,這些都是林航遺留下的日記本記載的。

現在的新華夏雖然人口依舊不能和英法等人口大國相比,隻有九百萬出頭,但是經濟實力極其強勁,已經不下於大英帝國本土國民生產總值,憑借的自然是領先於當前世界的工業技術。新華夏農業也早已實現了機械化,需要的農業人口遠少於其餘農業國,使得城市人口已經國民總數的七成,是一個標準的工業化國家。相比較自己的鄰國美利堅,除了人口稍微少了三百多萬,經濟實力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最能體現肌肉的工業,更是差了一個數量級。新華夏已經不在擔心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對自己在陸地上的利益形成實實在在的威脅。

然而,畢竟建國時間太短,新華夏在海外利益的擴展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新華夏海軍實力確實不錯,可與大英帝國也能一戰。但是,大英帝國幾個世紀前就布局世界,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與補給基地,從而能夠讓自己的海軍行走於世界大洋,已經是此時事實上的全球海軍。

反觀新華夏,此時最多能夠保證自己在亞太地區與加勒比地區的海軍力量投放,再遠就有些力不從心了。然而,中東卻是新華夏關鍵的關鍵利益所在。

而英國已經控製了蘇伊士運河,完全掌控了中東,與英國一戰,勢在必行。所以,新華夏將海戰的目標定在了亞太地區,一來有大明的就近支援,二來,最後關頭,可以出動華澳海軍。雖然英國在澳洲東南部也有殖民地,但是由於距離的緣故,澳洲一直是英國流放犯人的場所,人口發展緩慢,到現在也不過三十幾萬人口,而新華夏澳洲卻有二百萬的人口。一旦開戰,英澳的人口隻會成為華澳的人質。

兩派在國會兩院多次辯論,在眾議院415票中,支持海外用兵提案的隻有127票;在參議院內,支持用兵提案的稍好,有135票,但是也隻占參議院三成五。這就導致,林東旭一派的提案胎死腹中。

因此,普魯士雖然提出了新華夏出兵援助的請求,在新華夏竟然激不起任何波瀾。

作為總統的林東旭萬般無奈之下,想到了一個計策。

在總統的授意下,參議院一些重要參議院得以參觀了處於國防部直接管轄的動力研究院,在那裏,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第一次看到了柴油機,汽油機,甚至還有坦克,貨車,比蒸汽機更加小的體積,更大的輸出功率,讓他們立刻明白了石油的重要性。至於中東是否有石油,參議員們不知道,但是林東旭等人信誓旦旦的表示,“已經在中東偷偷的進行了試采,油質上乘,據估計儲量也遠超新華夏本土,這是新華夏的地質專家石才智生前推測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