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沙俄軍隊的接戰,就是奧軍實力的一個體現。沙俄原本以為碰上的還是當初與自己能夠打生打死的軍隊,卻發現,對麵奧軍卻是猶如一盤散沙,一碰即潰,其中有同族的斯拉夫軍人主動向自己投誠,甚至直接反叛。這很像中國古代的前秦與東晉的戰鬥,一麵是其心各異的多民族部隊,一支是令行禁止的漢民族統一武裝,人數多的優勢根本無法發揮。更何況,在南部戰場,俄軍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大有反超之勢。結果就是,奧軍一如後世蔣申凱的國軍,成了運輸大隊,專為對方送武器的了。
俄軍經過此戰幾乎沒什麼損失,卻獲得了大量先進的武器,其中許多都是後膛槍,戰鬥力不僅沒有隨著戰鬥的進行而減弱,甚至越戰越強。
俄軍在戰勝了土耳其境內的奧地利與土耳其軍隊後,原本是打算繼續南下,爭奪巴爾幹的,可是西麵的盟友法國卻不行了,眼看著,巴黎就要失守了。法國可是俄羅斯的金主,在沙俄有大量的投資,經濟決定基礎,沙俄也不好對法國人的請求置之不理,隻能一方麵鞏固戰國,另一方麵,卻從南部抽調主力,直接打穿奧地利南部經領土,向北進發,另一路是國內的援軍,直接從北麵出發,劍指布達佩斯,後麵距離匈牙利的首都維也納其實也不遠了。
匈牙利國內的軍隊更是戰鬥力掉渣,被俄軍一路吊打,讓俄軍如入無人之境,行軍的十分酣暢淋漓。
坐立難安的奧地利隻能向普魯士求援。
普魯士雖然萬般不願從西線撤兵,可是一旦奧地利戰敗,自己腹背受敵,以一國的實力支持東西兩線戰場,顯然不可能。普魯士一麵咬牙切齒的謾罵,還要向東線調兵,隻能暫停西線的軍事行動。
這時候,法國人在英國的物資支持下,實力有所補充,西線戰場進入戰略僵持階段。
東線,由於普軍的加入,奧軍終於阻止了俄軍爆發的勢頭,同樣陷入僵持的局麵。
雙方其實都沒有破局的能力,隻能寄希望於外力,那麼其餘國家呢?
法國寄希望於大英帝國能夠在歐陸參戰。但是,大英帝國願意將自己有限的陸軍投放到歐陸嗎?答案是不願意。
無論是後世的一戰還是二戰,英國人都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海戰上。有限的人力資源肯定不願意耗費在激烈的陸地爭雄方麵。無論任何時候,陸戰的兵力消耗都是最大的,不像海軍,最大的損耗就是艦船這樣的物質資源,單純物力的消耗,大英帝國並不怕,怕的是人力的消耗。就比如此時的法國有三千六百萬人口,俄羅斯四千多萬,而英國隻有一千五百萬。當然,普魯士是例外的。普魯士雖然剛剛開始有統一的跡象,控製的人口也不多,隻有一千多萬,但是一向軍事優先,按照歐洲的說法,別的國家是擁有一支軍隊,而普魯士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由此可見普魯士的軍事傳統,根本不懼怕戰爭。
英國人可以參加陸戰,但前提是海戰的勝利從而確保對殖民地的控製,然後用殖民地的人力物力來支援歐洲戰場。至於荷蘭、西班牙等國,已經陷入持續衰弱之中,別人不打他們就已經萬幸了,何談主動出擊?抓緊發展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法、俄兩國隻能耗著,無法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