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輝卻認為,身處黑暗,對於清軍與大明軍隊來說,都是一樣的劣勢,無所謂誰就占據更大優勢。更何況,清軍遠道而來,必然會安排休整,剛開始幾天,並沒有太過小心。雖然在夜晚也安排了守備力量,但是,其餘部隊甚至都是卸甲而眠。
卻不成想,清軍在之前已經休整多時。雖然一天一夜的急行軍依然疲憊,不過經過一天的休整狀態還是不錯的。
當天晚上,清軍以健銳營為前鋒,直接發起了最高強度的進攻。
以健銳營的強悍,戰鬥結局其實已經注定。在後世,中國軍隊多次拔除日軍據點,往往都是趁著夜色。其原因自然就是,黑夜給與火力薄弱方一個極大的突發優勢,讓其最大程度的拉近與日軍的距離。結果往往也是獲勝居多。
而此時,清軍健銳營的士兵,冷兵器作戰能力絕對是當世數一數二的,拿下南京其實是必然的。甚至,不要說南京,就是新華夏的華京,英國的倫敦,如果突然遭遇健銳營的夜間進攻,都很難保住城池。
大明朝廷直到第二天淩晨才知道,南京外城牆已經陷落。
此時,若是有威望的將領組織反撲,其實還是有可能將清軍趕下城牆的。但是,明顯的,此時的大明軍隊,缺乏這樣一言九鼎的軍事統帥,即使是在新華夏深造過的皇家禁衛軍軍官,也沒有這樣的威望。說實話,近代化國家的軍隊,講究集體的力量,也很難湧現出威望卓著的軍事領袖。比如,美國著名的開國領袖華盛頓,你要是仔細觀察他的軍事生涯,也很難發現漢人習慣上認為的奇謀巧計,更多的是實打實的兵力比拚。
此時,沈永輝已經率領自己的護衛軍團,挾裹這敗軍,從南京的南城門潰逃了。軍隊都亂成一團了,大明朝廷自然更加沒有組織反撲的決心,他們可沒有與清軍巷戰的決心。在皇家禁衛軍的護送下,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地方官員,逃出南京。沿途根本沒有長時間停歇,一直抵達杭州,以杭州為臨時都城。
抵達杭州的第一件事,就是抽調四方的軍隊,彙集杭州,意圖堅守。當然,也沒有忘記新華夏,請求新華夏出兵支援,奪回南京。
對於大明的求救,新華夏很有一種怒其不爭的感覺。畢竟,駐守南京的是全部裝備新式遂發火槍的火器部隊。雖然軍械技術水平比新華夏略低,但是已經不差於此時主要西方國家的主流水平。
雖然戰敗有客觀原因,比如清軍有冷兵器時代最強的特種戰士,還趁著夜色偷襲。但是無論如何,清軍雖然占領了一段城牆,但此時大明軍隊主力幾乎無損,依然有超過4萬的部隊,如果在城內與清軍巷戰,即使不能勝利,但是讓清軍傷筋動骨還是能夠做到的。在憑借地利優勢,集結重兵,對他們進行圍殲,勝算就極高了。
新華夏雖然惋惜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但是,該救還是必須救,否則心血就白費了。隻是具體到戰略戰術上,到底怎麼就,就成了議題。
為此,林航組織了國家安全會議,並按照常例,主持了這次會議。
由於涉及到軍務,吳永恒與劉永清作為軍方兩巨頭自然要出席會議。
兩人顯然早有腹案。因為此次對滿清的戰爭,注定了是陸軍為主角,因此首先是劉永清發言。
劉永清提出,按照大明的請求,新華夏直接出兵南京,其實並非上策。因為,此時的南京想必已經完全為滿清所控製。等到新華夏援軍趕至,經過休整的清軍,背靠城牆,攻打起來比較困難。而且,即使攻克下來,對於提振民心也沒有太大效果。畢竟,我們隻是收複失地,而不是開疆拓土。既然如此,不如直接進攻北京。此時的北京,精銳已經被派到南方,城內的守軍要麼老弱,要麼新兵,攻打起來難度應該不大。一旦占領北京,意義就太大了。滿清都城陷落,必然導致威望掃地。迎接他們的隻能乖乖退回東北。這樣,距離大明全占中國已經為期不遠了。
吳永恒卻表示反對。經過幾次戰鬥,顯示,清軍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新華夏軍隊在沒有數量優勢的前提下,並不能確保戰鬥的勝利。既然如此,不如充分利用海軍優勢,封鎖長江,截斷南下清軍的退路,同時也阻斷北方清軍南下支援,讓這隻南下清軍成為孤軍。再配合南方的大明軍隊,全殲這支軍隊並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