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新華夏的思量(1 / 2)

若是嘉慶等守成之主,無疑會選擇第一條路,但是,此時的皇帝是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乾隆為了顯示自己兼聽則明的明主風範,雖然已經有了主意,依然提請諸位臣工商量對策。

對於今後的對策,臣工們分為兩派。

一派是先前一直趾高氣昂、以主子自稱的旗人,以阿桂為首。傅恒病逝後,滿族的新旗幟就是阿桂了。這時候旗人再也沒有了先前的傲氣,主張以靜製動,首先發展自己的實力,同時還很玄幻的提議,加強對大清龍脈的保護,以恢複國勢,等到實力足夠厚,一舉拿下大明。不過,這隻是他們的表麵意思。他們的實質意見,其實就是不要主動進攻南方。應該將滿族人遷往東北,從他們建議加強沈陽舊都防守力量可以看出端倪,這其實就是替滿族人營造後路呢。

另一派則是漢人劉統勳為首。他們建議,趁著大清軍事力量還占有優勢,以萬鈞之勢,擊垮南方的明朝餘孽,再次統一中國。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優勢隻會向南方傾斜。

不要奇怪漢人大臣為什麼還要更加凶殘的對付南方的大明,這其實反倒沒什麼意外的。因為他們在南方的大明看來,就是漢奸,這與明末清初的漢奸沒什麼兩樣。雖然做了漢奸,也不想被別人罵,不讓別人罵,很難做到,不過有一個最直接最幹脆的方法,那就是大家都做漢奸,這樣,就沒什麼理由罵別人了。當初,他們是這麼做的。現在,自然也要一條路走到黑。

乾隆明白在座所有大臣的小心思,權衡利弊後,心高氣傲的乾隆還是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71年夏,乾隆下令四川總督、湖廣總督合兵5萬,進攻安徽安慶。南方的大明朝廷,為了確保安慶這個南京上遊的屏障,將駐守南京的皇家禁衛軍抽調一半,約兩萬人,乘坐軍艦逆流西進,與安慶守軍一起,防守安慶。

卻不成想,早就悄悄抵達揚州清軍主力,快速南下,趁勢攻略南京。

經過兩年多的蟄伏,清軍已然裝備了大量新式火器,並經過西洋教官的訓練下,滿清的火器營麵貌煥然一新。不僅體現在武器先進所帶來的戰鬥力增加,西洋教官新式訓練帶來的關於火器更先進的經驗,還有就是人員的大量擴充。原本火器營隻有不到8000人,在經過大力擴充,已經成為編製3萬人的大型軍團。其人員采用滿漢混編的模式,滿人大約占據其中一半,中上層軍官幾乎全是滿人,就是為了確保滿人對於這支部隊的絕對控製權。

除此以外,作為戰鬥尖兵的健銳營也大力擴充到1萬人,這是一支冷兵器部隊。雖然人數的急劇擴大必然導致單兵戰鬥力的降低,不過由於武備相應更新,戰鬥力也是很不錯,至少,相對於普通士兵,戰鬥力是強了不少。

另外,駐防北京的軍隊也在大量征召滿人入伍的情況下,擴編為九萬。

這就是乾隆敢於派遣主力清軍南下進攻的底氣所在。

這一次,乾隆派遣了所有的健銳營1萬,與2萬火器營,3萬普通滿漢八旗清軍與71年秋悄悄南下,在皇家禁衛軍西進後,突然臨近南京,意圖一舉占領南京。

此時的南京,作為大明的首都,也聚集了大明最多的軍隊。原本有3萬5千名皇家禁衛軍。這是以在新華夏受訓的軍官為骨幹組建的新式軍隊,戰鬥力最為強大。另外,還有駐守南京的警備部隊4萬人.不過這隻部隊雖然也是大量裝備新式火器的火器部隊,隻是缺乏訓練,戰鬥力其實一般。不過,這支部隊的守備沈永強倒是信心十足,來源自然是新式火器。

清軍突發而至,大明朝廷自然讓軍隊駐防城牆,不得懈怠。沈永強作為南京守備,也是責無旁貸的主將。至於皇家禁衛軍,主要作為機動力量存在,還有在萬一的情況下,為掩護朝廷撤退做準備。

不過,出於同僚之意,皇家禁衛軍統領陳輝,還是對沈永強做出警告,要求小心清軍夜晚攻城。作為新華夏培訓出來的高材生,對於清軍還是有些了解的,自然是得益於崖山人後世打來的認識。此時的清軍野戰能力相當不錯,從清緬戰爭中也能看出來。

在白天,視野開闊,可以充分發揮守軍的火器優勢,根本不會擔心清軍能夠攻上城牆,所擔心的,最可能的是清軍趁著夜色攻城。此時,守軍的火器就幾乎沒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