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欣欣向榮的新華夏(2 / 2)

崖山人最喜歡的就是願意用土地交換糧食的印第安人部落。當他們輕鬆獲得大量的食物後,就會不斷的主動要求用在他們看來不值一提的土地來輕鬆換得糧食。等到最後,他們的土地沒了,就隻能依附崖山人而生存。當然,不是沒有印第安人部落因為失去全部的土地而反悔,甚至通過武力來搶奪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但是,原始的石頭或木棒能對華夏人造成威脅嗎?

而且,崖山人還不時來些小恩小惠,比如,用糧食換取他們的獵物、毛皮,或者是直接來些接濟鰥寡孤獨的老人與小孩,還獲得了一部分印第安人的善意。

通過這樣的在後世肯定被認定為欺瞞的行動,崖山人將周圍大批大批的印第安人變成了自己的奴隸或者附庸部落,人數已經不下四萬人,定居點麵積自然也是急劇擴大。

現在,楚馬仕人的控製區域較大,自然感覺不到危機。但是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崖山人的糖衣炮彈不是他們輕易所能承受的。

崖山人通過原有定居點麵積的擴大與新定居點的建設,除了擴大了糧食的種植麵積,最明顯的卻是棉花種植麵積的急劇擴大,現在已經種植了超過一萬畝的棉花,為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已經足以滿足新華夏國民的穿著與日常所需。

除了紡織工業,陶瓷、玻璃、造紙等與民用息息相關的工業也在華夏人的大力扶持下,作為私營企業,在新華夏蓬勃興起,不僅豐富了民用,也增加了國庫收入。

陳德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原本,他隻是一個景德鎮官窯裏麵的瓷器師。其實原本待遇也是可以的,至少不愁溫飽。隻是運氣不好,有一窯要上貢的瓷器因為燒製溫度問題,產生了很大的瑕疵。心知不妙的陳德才,提前與家人做了準備,跑路了。經曆層層艱辛,來到澳門,就上了華夏人的賊船。

原本也隻打算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安安穩穩的過日子。但是,自己一家都是工匠出生,比起身邊的專業農民,土地產出就差了不少。看著別人都是以農致富,而自家卻隻能溫飽,無疑心裏會有不平衡。想當初,自己何曾將這些泥腿子看在眼裏?

因此就有用自己的一技之長來發家致富的念頭。他甚至都選好了一塊地,富含高嶺土,適合發展陶瓷業。隻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自己一家是一無所有的逃荒過來的,哪來的資金?

這時候,他突然想到了崖山人開辦的銀行。崖山人雖然開辦了銀行,其實業務不多,因為此時是典型的國有經濟主導的時期,無論是大工程還是大工業全部是崖山人或新華夏國家所有,民間很少有企業湧現。自然,民間就沒有什麼借貸活動。

陳德才是漢人中第一個申請貸款服務的。

這可是要上新聞頭條的呀,這個營業點的行長,張武,其實也就是一名最普通的崖山人,興奮異常。上級雖然沒有硬性指標,但是能夠向民間貸出第一筆款,無疑是最大的亮點,為自己高升提供了一個大大的踏腳石。

聽聞陳德才的想法,張武十分讚同。他可是知道,崖山人其實是十分希望有大量私營企業出現的。一個隻有國營及寡頭企業存在的新華夏,是極不健康,就像前蘇聯一樣。

張武也看了一下陳德才提供的樣品,品質雖然趕不上後世的那麼薄脆剔透,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不錯的。

按照政策,所有貸款都是需要提供資產抵押的。但是陳德才明顯不符合要求。為了促成這第一筆貸款,張武幹脆以自己的資產提供擔保,為陳德才發放貸款。

陳德才十分感激,並且還很會做人,特意為張武留了3成幹股。

按照新華夏規定,這樣假公濟私的行為自然不許,張武隻能留著口水的放棄了。畢竟,崖山人內部的分紅遠大於這些,並且是鐵飯碗,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啊。

隻是多少年過後,張武感慨,沒有接受那三成幹股,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陳德才有了資金,很快就搞了幾個瓷窯。由於產品質量不錯,價格更是比好又多超市的瓷器便宜了好多,很快大賣,賺得盆滿缽滿。

正是有陳德才的模範帶頭作用,新華夏境內私營企業才能在崖山人的銀行支持下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麵麵,滿足了新華夏人的生產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