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反清複明的王秋(二)(2 / 2)

林航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笑一笑,與王秋一起回到室內繼續密談。

看著地圖,林航麵色凝重,“王先生,由於我們目標一致,都是反清,這些軍火先期我們甚至可以無償提供,但是,川西距離外海實在太遠,對外聯係也十分困難,鞭長莫及,我們無法提供太多幫助啊。”

王秋也苦惱,“可川西就是我們最後的據點了,在別的地方,滿清控製的十分嚴密,我們更難獲得發展,甚至生存都很困難,因此也就沒有了群眾基礎。”

林航詢問,“王先生,如果想要合作,就要彼此坦誠,不知貴方能有多少戰力?我是指漢人武裝。”

王秋看著林航,遲遲沒有答複,因為他在擔心對方的意圖。

林航拿著茶杯,也不出聲催促,仿佛剛才的問題不是他提的。

王秋知道,此時,是自己有求於人,如果不能展現自己的實力與坦承,恐怕就隻能與外援失之交臂了。終於,反清複明的大業有了一個轉機,又怎麼能夠輕言放棄。

思索好一會,王秋總算給崖山人透了個底。

四川與貴州一代的漢人可根據時間遠近分為新移民與老移民。新移民是滿清建立後移到此處的,已經基本認同了滿清的統治,自然不會有比較嚴重的反清思想。不過這些新移民主要集中在城市附近,與明朝或明朝之前的移民交集不多。王秋的擁泵自然就是明朝就移到此處的老移民,這也是反清複明的主體。明朝移民有幾個族群。其中有一支是明朝開國之後就在貴州、雲南等地駐紮的士兵後裔,他們就是後世的穿青人。他們因為與土人雜居太久,外觀看與當地土人相差不大,但是習俗上還是保留了漢人的許多特點,也自認是漢人。隻是滿清的高壓,並不敢明示。但是反清複明的思想是永遠不變的,處於潛伏狀態,有大約5萬戶。還有就是與永曆皇帝一起南下的部眾後裔,主要聚集在雲南一代,像後世的果敢地區,即是明朝遺民建立的土司。可惜楊氏土司貪圖富貴,首鼠兩端,已經分別向滿清與緬甸投降,獲得了滿清的官職,不過下層百姓也多有心向大明者。這樣的遺民也有超過3萬戶。明朝遺民之間也有悄悄的聯係,因此,王秋才能比較清楚大體的情況。

按照王秋的說法,隻要時機成熟,登高一呼,就可以聚攏數萬精壯。這也是漢家最後的力量了,王秋眼角發紅。

林航問道,“王先生,您覺得困守西南,可有複明的希望?”

一句話讓王秋這個堅強的老憤青老淚縱橫,“我們從擁有整個中原,民眾萬萬,到退居西南邊陲,隻有數十萬之眾,實力大不如前,甚至九牛一毛都不如,談何希望,隻是盡到自己的心意罷了,老朽其實早有追隨永曆皇帝與地下的打算了。”

林航更加敬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真漢子,王先生的所作所為,反而讓人更加敬佩。王先生,我有一個計劃,如果您能夠接受,也許就是一個嶄新的開端,成功的可能性將大為增加。”

“什麼計劃?”雖然抱著必死的決心,但是能夠獲得成功,自然更加令人振奮,王秋身子前傾,做出聆聽狀。。

林航說道:“王先生覺得台灣或海南島怎麼樣?”

“台灣?海南島?想當初,延平王鄭成功亦以台灣為基業,欲反清複明,然台灣民寡軍弱,雖勉力對抗,依然不敵滿清之水師,終為滿清所乘。”

林航說道:“那是因為台灣的海軍或者說是水師對於滿清來說,太過孱弱。若有強大海軍為台灣護翼,則台灣無憂矣。再以數年生聚,編練上萬火槍兵,先圖江南,再以南克北,仿高祖之故事,則大事可成。”

“當真能成?”王秋聽聞林航的描述,眼眶濕潤,多少年了,這也許是最可能接近成功的一次了。不過,王秋畢竟深謀遠慮之人,“鄙人能夠觀察一下貴國水師麼?”

“自然可以。”

林航寫了一封介紹信,就讓人帶著王秋參觀華夏人的海軍了。

不久以後,王秋就麵帶笑容的回來了,這麼多年來,也許今天就是王秋記事以來最開懷的一天。

當著林航的麵,直接下跪,“林總督,鄙人代表數十萬漢家百姓,拜謝林總督高義。”

林航趕緊扶起這個可敬的老人,“對於幫助大明複國,鄙人有十足把握說服本國政府。隻是,欲成大事,更需謹慎。”

王秋點頭,“林總督所言甚是。”

林航與王秋密談了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