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方打探,大清終於確認了,來犯之敵正是來自北方的庫葉島,現在已經將統治重心移到海參崴。
這對於滿清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威脅。不僅是新華夏這個名字明顯的是漢人的組織,還有,就是海參崴的位置直接威脅到了滿清的所謂龍興之地--東北。
此時的東北,隨著大部分的滿族人入關,可是越發的地廣人稀,掌控力度自然更加薄弱。這也是為什麼滿清在於俄羅斯人的談判中,步步讓步的原因所在。畢竟,最多涵蓋外東北的龍興之地都幾乎沒什麼人了,再想要遠東的土地,無疑是得隴望蜀,並且,也十分不值得。
但是,所謂的龍興之地對於滿清了來說又是特別重要,這可是滿洲人一貫認為的自己的退路啊。一旦退路都沒有了,那可就是死無葬身之地了。
因此,滿洲國足已經不是考慮是否出兵的問題了,而是出兵的規模問題。
按照傅恒的說法,從大清向外東北用兵,有三條線路,一是從北路走,在吉林集結大軍,經過陸路,直達海參崴;而是從三姓城集結重兵,沿著鬆花江--烏蘇裏江方向,從水路進兵。第三條線路,自山東萊州府出兵,沿海路進攻,中有朝鮮可提供補給。
三條線路各有優點。
第一條線路,路線最近,但是行軍最艱難。因為北方全是凍土,要進軍隻能在冬春兩季。否則,一旦解凍,泥濘不堪行;但是在冬季行軍,自古以來都是大忌,光是東北的嚴寒就讓人望而生畏。因此,表麵最簡短的距離,反而是最難通過的,再者即使軍隊過去了,補給也很難過去。
第二條線路,距離最長,費時最久,且依然有段距離要陸路行軍。
第三條線路,全部海路,沿著海岸線航行,以清軍的船隻來說,難度不大。
傅恒雖說傾向於第三條線路,但是並沒有說出自己的建議,而是所謂的恭請聖裁。
即使是二傻子也明白,事情要揀簡單的做,更何況乾隆並不笨,還很聰明。
以他天朝上國的思維,我大清天朝一切都是第一的,陸軍第一,即使不擅長的水軍,也必然是舉世第一的。因此很快通過軍機處下令,沿海所有水軍船隻向萊州府方向集結,意圖一戰功成。
乾隆詢問,“不知此次可以出兵幾何?”
傅恒顯然早有打算,回答道:“若有三月時間,可集結大小船隻300餘艘,兵丁萬名,當可殲滅來敵。”
雖然多日調息,乾隆卻猶有餘恨,說道“對此無君無父之徒,當以雷霆之勢一舉殲滅,豈有當可之理。”
傅恒趕緊請罪。
乾隆下旨,“兩月之內,集結足以容納至少2萬人船隊,將來敵一舉殲滅,以振大清國威。”
傅恒雖然感覺壓力山大,但是主子有令,豈敢推脫?咬著牙答應了。
65年9月,大清那臃腫而零散的水軍終於自萊州府出發了。臃腫是因為滿清此次出征,確實超過2萬人,畢竟,滿清不缺人,不缺兵。而零散,說的都是好聽的,實際上,這次水軍的乘船實在是千奇百怪。說實話,大清雖然海禁,但是沿海的船隻並不缺乏。如果調動整個大清國的水師,輸送兩萬餘人不成問題。但是,乾隆太急於報仇了,隻給了傅恒兩個月時間,卻要輸送兩萬人,根本無法造新船,傅恒怎麼辦?隻能將壓力釋放到下麵,由下麵人承擔了。
下麵人為了完成這個來自朝廷的指令,隻能絞盡腦汁得想辦法。首先打算從兩個地方集結艦船。北方以萊州港為基地,山東及北方省份的水師在此集結。以南地區在福州集結。二者會師於朝鮮釜山,而後合兵一處,剿滅海參崴餘孽。
經過大肆搜刮,不僅水師的船隻,甚至民間的船隻也都用上了,才將將滿足2萬人的乘船所需。但是若論船隻質量,那就無法恭維了。正規的水師船隻,加在一起也就170幾艘,占了不到一半。若論新舊程度,水師船隻竟然大多數都是康熙年間的老古董,民間船隻甚至還要新上一些。因為許多船隻是在太小,不抗風浪,清人甚至想到了鐵索連環,讓三國演義的橋段變為現實。
傅恒代表乾隆前來查看軍務,就看著這樣的一支船隊,簡直要捂臉哀嚎,“這樣的叫花子船隊就是大清國的水師?”遠遠望去,這個冗長的艦隊看上去就像一個中文的死字。傅恒心頭一驚,趕緊將這個不好的念頭拋諸腦後。下令船隊出發,自己卻回去北京複命。
龐大的北方艦隊先向東抵達朝鮮海州,接受補給,然後沿著朝鮮海岸線一路 行進 。外海不比內海,風浪太大。這些最小噸位甚至不足200噸的小舢板哪能抗衡大海風雨,隻能開著海岸線航行,並隨時根據風浪調整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