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命案(2 / 3)

過了河,李文彬已知沿河邊向西一路走去,終會到得洛陽。到時向南便可入伏牛山。那是自己從山中出來的路徑。其時誤打誤撞,全不知該如何離山。現今自可稍偏向南,一路過去便是伏牛山地,不需轉折繞行。

這一日中午,李文彬來到一座縣城,便入城找地方吃飯。行走之間聽人們說話聲音,已是熟悉親切,聽起來與臨清一帶地方的語調不同,更不用說朔州、隴右了。此時沿途那一聲聲買賣吆喝入得耳來,便想起在保莊的日子。伏牛山是已經近了。

忽見那邊街道一陣紛擾。定眼看去,見幾個差人在那裏攔了行人盤查,再遠些便有不少閑人圍了觀望。差役喝罵,聲音嘈雜,聽不清為的什麼。李文彬也不多管,看前麵不遠有招牌上寫鬥大的“一醉樓”三字,便徑直過去,登樓吃飯。

樓上幾十張桌子,坐了有八成人客。店小二見李文彬上來,忙招呼他到一張空桌邊坐了,陪個小心,殷勤詢問待客幾位,又介紹本店是百年老號,遠近知名,菜式是何等的豐饒,味道是無比的鮮美,肥的是羊,香的是酒,光看牌子,便知道客人到此都是不醉無歸。一通言辭之後,待見李文彬隻是一人,須吃了飯急著趕路的,隻要了些粗蔬便食,店小二臉上的笑意雖仍留著,卻是僵硬了許多。擦了桌麵,布了碗筷,說一聲“請稍候”,便又去招呼別個人客。

不多久,店小二把飯菜送到。李文彬才吃了兩口,忽聽樓梯“咚咚”直響,已見店東慌忙起身出迎,口稱:“不知公差大哥到了,請上坐,請上坐。”便見幾個差人拿了水火棍上來,領頭的大聲說道:“公務在身,你且站到一邊了。奉太爺之令,盤查殺人凶犯!有什麼不尷不尬的人來此嗎?”店東拚命的搖頭:“沒有,沒有!小店奉公守法,再無來曆不明之人。請公差大哥辛苦查點。”

樓上吃飯的人都停下來,看公差逐個查問。李文彬想:“這地方出了什麼事?盤查卻緊。”心中籌劃對答說話。公差一路問過來,到了李文彬麵前,李文彬便報上了自己早先離開的那處地名,說到伏牛山麓王莊去投靠舅父過活。差人聽他說話已是本地口音,隻隨便再問幾句便又問下一個。如此折騰了好一陣,差人才下樓去了。

李文彬不明所以,卻聽得前後左右都在“嗡嗡”的議論。用心聽去,入耳的是什麼“奸夫****”、“****宿妓”、“世風日下”、“死有餘辜”種種話語,似是縣城中最近發生了什麼大事,正是人人皆知,紛紛議論。李文彬見隔了一張桌子靠窗邊處也是隻坐了一人,近四十歲年紀,穿了長衫,模樣斯文,卻是轉了頭隻望著差人走遠,渾似忘了桌上的飯菜,心想正好過去請教,便起身走近去,拱手道:“這位大叔請了。”那人聽了,回過頭來,見向自己行禮的人有二十歲左右年紀,一般農家打扮,也是附近地方口音,卻是大方,雖不知何事,然禮不可缺,便也起身還禮道:“這位兄弟請了。不知有何見教?”

李文彬道:“在下路過貴地,隻一人吃飯,卻見大叔也是一人獨酌。若大叔不嫌在下魯莽,在下正想過來向大叔請教。如蒙見容,在下幸甚。”

那人見李文彬舉止得體,心有好感,說道:“這位兄弟太客氣了。但請過來,不妨的。”李文彬把自己的杯盤挪到這邊來,說:“在下姓李,叫做李文彬,要到伏牛山去。請問大叔貴姓?”

那人答道:“原來是李兄弟,請坐。在下姓時,叫時習之。李兄弟要到伏牛山去,路途卻是說近不近,說遠不遠。”

李文彬道:“時大叔說的正是。在下去探望娘舅,卻是未曾自己一人走過,便想求大叔指點,該走什麼路徑。”

時習之道:“伏牛山也大,山南山北隔了幾百裏。不知李兄弟要到哪一處?而且這幾日路麵不靖,說不好便碰上什麼打殺之事,過不去了。不如還是遲得幾日,等有了確實消息再走吧。在下是交淺言深了,望李兄弟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