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列立柱那邊的工友發出手勢,他們已經安置完畢另一根魚腹梁。
第一片人字架被提升起。它上麵除綁有操縱繩外,還綁了另外兩根繩索。人字架位於立柱頂端。找準位置、焊接這些作業與剛才操作魚腹梁差不多,隻是對焊接部位的檢查更加仔細,確保萬無一失。兩列立柱間連結上第一片人字架。地麵上的員工把它上麵的另外二根繩索拉緊後分別縛在二個著力點上,使人字架的穩定性加強了。這時,所有在場人員的目光都移到小蔡身上。顯然,此刻小蔡有重大使命。莫德英給小蔡遞上水壺,小蔡接過水壺喝了一小口。莫德英接還水壺的同時小聲說:“小心!”小蔡點了點頭。莫德英和其他人一起注視著小蔡,但莫德英好似在送一個戰士出征。小蔡翻到上一層腳手架上,他達到了與人字架頂麵相同的高速。小蔡看了看腳下,又看了看位於空中的吊車大鉤,他堅定地邁出右腿,他的一隻腳踏在了僅有兩掌麵寬度的人字架頂麵上。人字架的頂麵還是往中間方向斜著爬升的。小蔡又邁出左腿,至此,他就完全站到了騰空的人字架上。我們說句輕鬆話,如果是一位初次涉險的人,此時他害怕了,他還來得及回頭,回到安全的腳手架上。小蔡鎮定地邁開雙腿,一步一步向人字架的中心部位走去。他走到中心位置,站在吊車的大鉤下。吊車大鉤由鋼絲繩與吊杆相連,它是可以晃動的。小蔡輕扶大鉤,他站到了大鉤的那一邊。轉過身,小蔡一手掰開大鉤的保險,一手舉起繩套。他把繩套移到鉤外,定了定自己的神,鬆開握住繩套的手。繩套自由落下。小蔡完成了摘鉤的動作,繼續摘鉤的過程;大鉤即時升高一點點,停在他頭頂的上方,他沒有停留,一步一步地回到莫德英身邊的腳手架上。所有的人都長舒口氣。莫德英眼裏,小蔡麵不改色,一會兒他又可以談笑了。一次摘鉤的全過程平安完成。這樣的摘鉤作業,在那時也是違背安全法規的。操作者不使用安全帶,在那樣高的空中行走,稍有閃失,必是九死一生之間。但當時就是這麼工作的。接下來他們又安裝焊固了下一片人字架。這回小蔡沒有立即去摘鉤。他可以休息一下。其他焊工爬上兩片人字架,他們叉開雙腿跨座在它上麵,下手工把角鐵遞給他們,他們就用角鐵把兩片人字架焊固在一起。需要焊很多這樣的角鐵。他們焊罷一根就移動身體去焊另一根。他們在移動時都是雙手撐起自身一寸一寸地往前的,畢竟在這麼高的空中行走不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
小蔡又一次摘下鉤子上的繩套,這樣,本次吊裝作業的最艱難的部分完成了。萬事開頭難。小蔡摘第二次鉤子比第一次就要安全一些。第一片人字架盡管有拉繩加固,但輕微的晃動還是免不了的。二片人字架通過角鐵聯結起來後就安全一些了。接下來的安裝工作就隨意多了,隻要遵循先安裝魚腹梁,再依次挨著前一根,一根一根順序安裝人字架的原則就可以了。盡管比第一次摘鉤要安全一些,小蔡總是一次又一次涉險,完成每一趟摘鉤作業。
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中後期,可是在內地的建設工地上正在加班加點地進行工作,建設的目標物正日新月異地成長。這種成長都是由參與者的辛勤勞動來澆灌的。普通勞動者被激發出巨大的能力。人們普遍有一種自豪之氣。那些正當好年華的建設者順理成章地在勞動裏寄托了他們的愛。時至今日如果這些建設成果還在的話,它倒是留存在世的見證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