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2(3 / 3)

具體說來,那個被絕對精神決定了的,借以認識世界、實現絕對精神的人是誰呢?

黑格爾說:就是我!就是爺本人!

黑格爾認為自己揭示了整個世界、整個絕對精神進步的規律,他已經說明了這個世界的本來麵目,完成了絕對精神自我實現的任務。而黑格爾之前的哲學家們的工作,都是為了黑格爾一個人作準備的。黑格爾說,他的哲學就是一切哲學的終結,哲學發展到他這裏到頭了。

這太狂了吧……也不怪後來的哲學家都看黑格爾不順眼了。

插一句嘴,如果前麵這一大段讓你感到頭暈,這很正常。我們說過康德的著作難懂,但要比起來,黑格爾的著作更難懂。當他去柏林大學就職的時候,負責管理他的官員問他說,他講的課是否依然“晦澀難懂、亂七八糟、神經兮兮、混亂不堪”?詩人海涅說黑格爾的書:“說實話,我很少看懂……以至於我相信他是真的不想讓人懂。”這可不是別人對黑格爾的偏見,因為黑格爾自己都抱怨過,說他的學生無法了解他的思想。

在黑格爾的學生中有一個騎兵上尉。他很崇拜黑格爾,跑去聽黑格爾的課,黑格爾還專門見了他,搞得這哥們興致很高,專門到書店買了黑格爾的著作讀。結果發現,看了半天一句都看不懂。然後他去上黑格爾的課,幾堂課下來發現,他連自己記的筆記都看不懂。

那麼,黑格爾說了這一大套,有什麼用呢?

有那麼幾條可以說的。

首先,黑格爾的說法有個非常大膽的地方。我們在之前的哲學討論裏,要遵守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事物是不能自我矛盾的。一個事物內部有矛盾就意味著這個事物有問題,一個理論內部有矛盾就意味著這個理論錯了。然而黑格爾認為,萬事萬物的內部都是有矛盾的。萬事萬物都是合題嘛,都是從一個正題和反題之間的矛盾過來的。所以矛盾到處存在,而且還是萬物不斷發展的動力。

其次,黑格爾認為真理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變化中的。這個想法影響了後麵的很多哲學家。

再次,黑格爾強調真理是整個世界變化的過程,所以他認為,研究人類必需研究整個人類曆史,研究哲學就必須研究哲學史。整個哲學曆史代表了人類的哲學知識,你不能給割裂開。所以他有一個很有名的《哲學史演講錄》,講的是哲學史。

今天我們學西方哲學的時候,公認最好的辦法是先學本《西方哲學史》再談別的。雖然今天哲學老師這麼做的動機未必和黑格爾的相同,但是研究哲學要先研究哲學史的風氣,是從黑格爾開始的。

最後,黑格爾還有個非常有趣的辯證法。

辯證法也是個爭議很大的東西。有些人覺得辯證法完全是在玩文字遊戲,正著說也是你,反著說也是你,它有什麼用呢?我們不討論辯證法在今天的情形了,隻說黑格爾自己的辯證法。他為了把萬事萬物都囊括在他的辯證法下,的確有不少牽強的解釋。

但是黑格爾提醒我們一件事:很多事情都必須和它的矛盾麵同時存在。這要多虧了我們國家多年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讓我們很容易理解這一點。

這個觀念確實比靜止地看待事物要先進多了。

比如我們以前的書上常說,反革命越猖狂地鎮壓革命者,越說明了它害怕,它快要滅亡了。

小資情調的文章會說,男女之間最悲涼的關係不是憎恨,而是淡漠。因為如果你恨,就意味著你對他(她)還有很深的感情。

再比如,我們後麵會說到(想必你也會同意),我們追求個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並不是有錢有權有一大堆美女圍著,並不是肉體享樂。我們去看哲學史,也沒有任何一個哲學家認為縱欲是快樂之道。連古希臘的享樂主義者,追求的也不是肉欲的極限,而是適度的享樂、勞逸結合的生活。這是因為大家都發現一個問題,肉欲快樂固然很好,但是縱欲和痛苦總是緊連在一起。並不存在某種隻給人快樂、不帶來痛苦的享樂。這正符合了辯證法的觀點。

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我們追求個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可能是縱欲,而是內心的平靜。

這一點我們後麵會著重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