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哲學怪獸2(2 / 2)

但這裏有一個條件,就是A的發生必須是人為能控製的。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變化A發生的條件和環境,才能保證隻有A,而不是其他因素是B發生的原因。舉例子就是,我們怎麼知道蘋果離開樹枝是蘋果落地的原因呢?我們得把各種可能同樣是蘋果落地的原因都排除了:天氣啊、地理位置啊、蘋果的品種啊。所以我們得在不同的天氣下、在不同的地區、用不同的蘋果來觀察這個事件,發現所有的條件都可以更換,結果蘋果落地還是緊隨著蘋果離開樹枝而發生。那麼根據歸納法,我們就能知道,蘋果離開樹枝是蘋果落地的原因了。

然而,假如我們生活在一個決定論的世界裏,那麼A的發生並不是我們能控製的,因為我們沒有自由意誌。因此,即便我們做再多的實驗也無法確認A就是B的原因。就好比當我們看到蘋果離開樹枝和蘋果落地這兩個事件的時候,這兩個事件的發生其實都已經在宇宙生成的那一刻,由其他的什麼東西(比如叫“原因C”)決定了。無論我們如何更換蘋果落地實驗的天氣、位置、蘋果的種類去做這個實驗,我們永遠也無法排除那個“原因C”。甚至於,可能連我們反複做這些實驗的行為也都是“原因C”決定的,因此我們永遠也無法發現因果律。

這意思是,假如我們接受這世界是符合決定論的,那麼我們可以相信這世上的確存在著因果律,但我們卻永遠無法把它們找出來。這並不能推翻決定論,不過可以讓決定論陷入一種很尷尬的境地:在決定論的世界裏,科學同樣是沒法進行的。

你說這科學多嬌氣呀,沒因果律了不行,因果律太厲害了也不行。

我們再對這個時代的哲學多說幾句。

大家可能發現,從笛卡爾到休謨以及決定論,幾百年過去了,這些哲學家們都在幹什麼啊!他們圍繞著“什麼知識真實可靠”的問題爭來爭去,結果也沒得出什麼有用的結論。我們說,我們研究哲學是為了追問人生意義,追求人生幸福。但哲學家研究到最後連太陽會不會升起都不知道了,忍不住讓人們替他們著急:你們這幫書呆子,這麼點破事就折騰這麼長時間,你們還打不打算研究人生了?

所以得解釋一下。這段歲月裏哲學進展這麼慢,有幾個原因。

第一,此時的哲學家們對於人生意義、人生幸福的追問需求並不是那麼強烈。因為那時的哲學家雖然在教會看來大都屬於異端,但僅僅是在教義細節上和教會有分歧。哲學家大多都信仰上帝,不是無神論者,而上帝足以解決人生問題。當這些哲學家根據自己的哲學理論,推導出上帝存在,他們的人生問題也就都解決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信神,有的機械論者就不信。但機械論認為人生沒什麼意義,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問無可問。而且此時的機械論處於上升期,人們為發現一個和宗教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而興奮,正陶醉於發現世界、改造世界的成就中,這種主人翁感衝淡了機械論極端貶低個人意識的味道。

第二,此時正是科學大發展的時代,哲學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做科學的理論基礎和開路先鋒。所以哲學家們才如此認真地研究“什麼知識真實可靠”的問題,為科學研究尋找理論基礎,也就冷落了對人生的思考。

好了,我們終於可以迎來康德一掌定乾坤的高潮戲了。

啊,等等等等,好像還忘了點什麼事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