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曠世天才2(2 / 3)

順著牛頓力學的思路,有人開始想,既然世間萬物都要臣服於運動規律,那麼動物、人類的身體,是不是也會臣服於這些規律?進一步想,是不是人類的思想、感情也會符合運動規律?是不是我們頭腦中的一切意識,其實都不過是物質運動的結果?

用物理學去解釋包括人類意識在內的整個世界,這種觀點就叫做“機械論”。

機械論很好理解,我們在學校的時候都受過辯證唯物主義的訓練。機械論就是除掉了辯證那部分的唯物主義,也可以叫做“機械唯物主義”。

機械論和我們之前說過的經驗主義、理性主義都不太相同。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關心的是真理的來源,一個說是歸納,一個說是推理。機械論在這個問題上傾向於經驗主義,認為我們能觀測到的東西就是真的。但機械論並不真的關心這個問題,當經驗主義者們討論經驗到底可不可靠的時候,機械論者不屑回答這個問題,它直接說:經驗不可靠還有啥可靠?

對於理性主義,機械論者就更不屑了。機械論者不相信這世上存在什麼高於客觀世界的理性。他們認為精神是由物質決定的,精神世界也要符合物理定律。所以研究這世界,我們隻要學好科學就行了。

在哲學史上,機械論並不是一個特別新鮮的觀點,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了——實際上,我們今天各個流派的哲學,在古希臘都可以找到源頭。隻是牛頓之前的機械論缺乏根據,影響力也就不大。而牛頓的出現使得機械論有了堅實的基礎。科學研究不斷證明牛頓力學的成功,也就相當於在不斷擴大機械論的地盤。

有科學在,誰打得過它啊?

就像經驗主義者集中在英國、牛頓是英國人一樣,機械論的急先鋒也是一個英國人。他叫做霍布斯。

霍布斯正好出生在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時期。據說霍布斯的母親因為聽說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要打過來了,在驚嚇中早產生出了霍布斯。

霍布斯基本上和牛頓是同一時期的人。霍布斯給培根當過秘書,可想而知他受到了經驗主義的影響。

霍布斯拿鈴聲來說明他的機械論觀點。他說,在鈴鐺顫動直到我們聽到聲音這段時間裏,鈴鐺隻有運動沒有鈴聲,空氣隻有運動沒有鈴聲,傳到我們的耳朵了就產生了鈴聲。所以真正存在的是運動,不是聲音。

作為英國人,作為機械論者,霍布斯也參與到了英國同歐洲大陸的哲學辯論之中。那還是笛卡爾和斯賓諾莎的時代。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霍布斯不理解笛卡爾的本意,就跟人家抬杠說,我還“我散步故我在”呢,那麼我就是一散步。這把笛卡爾給氣壞了。

霍布斯還發現了理性主義者的空談問題,說斯賓諾莎的哲學結論沒有什麼意義,推理出來的不過是一堆定義罷了。

在英國經驗主義對抗大陸理性主義的戰爭裏,霍布斯算是盡了英國人的力。不過他和洛克一樣最終投靠了荷蘭:霍布斯在英國也受到了迫害,最後隻能在荷蘭出書。

這再次說明了,在學術爭論中,堅船利炮沒有用,隻有開明的言論政策才最有用。就算英國人能在軍事上打敗荷蘭人,但隻要荷蘭比其他國家更開明,那麼全歐洲的知識精英早晚都要投奔到荷蘭去。

除了霍布斯外,當時還有個叫拉美特利的醫生寫了一本《人是機器》,說人體完全按照力學規律運轉,精神隻是人腦中肌肉的作用,人跟動物的區別在於人腦離心髒比較近,供血多,所以人就有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