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乘客,因天氣原因造成航班延誤給大家帶來的不便,機組全體成員再次向大家深表歉意。我們即將到達本次航行的終點西安鹹陽機場,現在鹹陽機場天氣晴朗,機場地麵溫度為32攝氏度……”
空中小姐委婉的聲音並沒有舒緩許小冉焦急的心情,她乘坐的這趟由倫敦飛往西安的國際航班本該上午十時到達,因鹹陽機場上空雷雨肆虐,臨時備降太原。此刻飛臨西安上空已是下午兩點多鍾,許小冉今天還要出席一場新聞發布會,看來是趕不上了。
透過舷窗望去,雨水洗淨的碧空之下,千年古都更顯清麗明媚。灰白色的樓群鑲嵌在綠蔭之中,縱貫南北的城市中軸線清晰可辨,屹立於古城正中央的明代鍾樓,綠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城市北郊聞名中外的秦、漢、唐曆史遺址公園盡收眼底,西邊是秦代阿房宮和漢代未央宮成片的遺址,東邊是唐朝長安城大明宮規模恢宏的牆基。公園延綿起伏、碧草成茵,恰似一座超級高爾夫球場,為古老而又現代都市抹上一片片蔥綠。
幾年前許小冉來西安參加一座唐代陵墓的考古研究,雖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其過程卻是一波三折。此番回國參與發掘一座更大的古代皇陵,豈料剛開始就天公不作美,隻怕又是好事多磨。
剛落成不久的長安會議中心已成為大都市新的地標。會議大廳內,新聞發布會即將開始,主席台正麵幕牆上藍底白字顯眼奪目:
中國國家文物局新聞發布會
地點:中國西安
時間:2032年8月10日
記者席人頭攢動,攝影的長槍短炮如叢林般架起,然而新聞發布台上的五張座位還空缺一人。
周誠教授是今天的主持人,他著急的眼神總是朝著門口張望。無奈時間已到,與身旁的官員低語了幾句,對著麥克風正要說話,卻見一位女士匆匆趕來,將旅行箱交給了接待員。
順著周誠的視線,眾記者也轉過頭去,不覺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進來的女子高挑靚麗光彩照人,她摘下墨鏡環顧全場,舉止優雅落落大方,朝著主席台款款走來。見許小冉終於趕到,周誠教授這才鬆了一口氣。
周誠教授宣布:“中國國家文物局新聞發布會現在開始,請國家文物局趙局長發言。”
“國內外新聞界的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中國國家文物局宣布:由於可能出現較大地質災害的原因,******批準陝西省關於搶救性發掘唐代皇陵乾陵的報告,並要求由陝西省、國家文物局、中國工程院、中國社科院組成發掘團隊,在充分作好各項準備工作的前提下擇日發掘。”
趙存析局長語音剛落,台下一片轟動,待眾記者靜下來,繼續說道:“眾所周知,位於陝西中部的乾陵是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座未被盜掘、保存完好的唐代夫妻皇帝合葬的帝王皇陵,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陵墓,它是一座‘國家寶藏’。雖然我們已經具備了發掘的手段和能力,但陵寢打開後如何保護好這些文物瑰寶,仍將是我們麵臨的嚴峻挑戰,這也是為什麼一再推遲乾陵發掘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地質災害臨近,我們仍然會把乾陵的發掘工作繼續留給後人。下麵,我向大家介紹乾陵考古領導小組成員情況,請看屏幕。”
大屏幕圖文並茂,依次逐位介紹:
趙存析,1980年出生,國家文物局局長,乾陵發掘領導小組組長,考古學專家,中國社科院院士,2023年秦始皇陵發掘時任專家組成員。
周誠,1974年出生,乾陵發掘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古建築學專家,清華大學教授。
楊英才,1972年出生,陝西秦始皇陵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考古學及文物保護學專家,2008年以來參加了秦始皇陵各階段的考古發掘工作。
許小冉,2004年出生,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地質學和考古學博士,計算機圖形處理專家,2030年在唐代章懷太子墓考古中有重大發現。
劉文瑄,1998年出生,國家安全局信息安全處處長,計算機語言專家。
小組成員介紹完畢,趙存析局長說:“我想各位記者都會注意到‘搶救性發掘’這個用詞,我們把乾陵所處地理位置的地質情況作一些說明。”
大屏幕畫麵顯示,解說聲起:
億萬年來,由於地球地幔岩漿的對流湧動,推動地殼板塊不斷的裂合漂移。大約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的東移與歐亞板塊的西部發生碰撞並插入歐亞板塊底下,出現了喜馬拉雅山脈的造山運動和青藏高原的隆起。目前印度板塊仍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繼續東移,受擠壓的青藏高原東部隻能以地震的形式釋放巨大的能量,這也就是我國陝西、四川、雲南地區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地震帶的原因,這一區域也是我們這個星球上震點最密集、震級最高、破壞性最嚴重的地震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