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乃娣
當“克隆”動物在世界上不斷出現並被傳得沸沸揚揚的時候,人們便擔心“克隆”人的出現,一些國家甚至製定法規,禁止從事“克隆”人的活動。
“克隆”雖然是個時髦的新名詞,實際上在植物實驗中早就有了。
1902年,德國學者貝爾蘭德提出了這樣的設想:從植物的根、莖、葉等任何地方,如果取出一小部分進行培育,一定能培植出它的全株來。這一設想在當時雖然沒有實現,但它並不是空想,而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1958年,美國植物學家斯圖爾特終於將這一設想變成了現實。在這一年,他的那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植物體細胞培育試驗獲得了成功。他將胡蘿卜的單細胞放在培養基上培育,終於培育成一棵胡蘿卜來。
這一試驗很快傳遍全球。植物學家由此認定,植物體中的每個細胞都有一套完整的遺傳密碼,它身上的任何部分的任何細胞都是“全能”的。
隨後人們又進行了多種試驗,使許多植物的單個細胞都在人工培養基上培育成整株植物,我國在這方麵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更有意思的是,植物學家還在人工培養基上利用植物單個細胞進行了雜交,培育出一株雜種來。1972年,植物學家卡爾遜用粉藍煙草和郎氏煙草進行了試驗。他在兩種煙草上各取出一個細胞放在一起培養,並使其融合,終於培養出一株雜種煙草來。
隨後人們又用別的植物進行了試驗,也獲得了成功。
“克隆”動物顯然是在植物試驗的基礎上,人們受其啟發而進行的。當然植物與動物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