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傑
在一片茂密的大櫨欖樹樹林中,一群人牽著獵犬、端著長槍在奔跑。在他們的前麵,是幾隻身體肥大的渡渡鳥。它們一邊跑,一邊哀叫。由於身體過於肥胖,它們的行動顯得非常緩慢。它們雖然長著一對翅膀,可早已退化了,無法飛行。
槍聲響了,獵犬撲上來了,它們絕望地叫了幾聲,撲倒在地。
這事發生在16世紀的毛裏求斯。那群持槍追趕渡渡鳥的,便是以征服者自居的歐洲人。自從這些歐洲人來到大櫨欖樹樹林,渡渡鳥便再也沒有安寧的日子了。它們被成群成群獵殺。在百年左右的時間裏,成千上萬隻渡渡鳥死於槍下。
到了1681年,毛裏求斯大櫨欖樹樹林裏的最後一隻渡渡鳥也被殺害了。人類從此再也無緣見到這種鳥了。
渡渡鳥滅絕了,可為此最覺傷心的似乎不是人類,而是大櫨欖樹。昔日的渡渡鳥總是在大櫨欖樹樹林中活動,給林子增添了無限生機、無窮樂趣。渡渡鳥滅絕後,人們再也見不到大櫨欖樹長出新苗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老樹死後,再也沒有新樹補充。林中的大櫨欖樹愈來愈少。
是大櫨欖樹懷念渡渡鳥而不願再生嗎?是大櫨欖樹與渡渡鳥有著一種特殊關係嗎?人們在猜測,科學家在探討。
到20世紀80年代,有人作了統計,整個毛裏求斯隻剩下13棵大櫨欖樹了。這種昔日“子孫”繁盛、枝幹挺拔、質地堅硬的“硬漢”,而今變得寥若晨星、毫無生機了。它即將如過去的渡渡鳥一般,又將與人類“訣別”了。
人們在呼籲拯救這種瀕臨滅絕的植物,科學工作者也感到這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時恰好到了渡渡鳥滅絕300周年。1981年,一位名叫坦普爾的美國生態學家前往毛裏求斯,他決心要找到拯救大櫨欖樹的辦法。他查閱了許多資料,並進行了實地考察。
經過一番努力,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從渡渡鳥滅絕時起,大櫨欖樹便不再長出新苗了。這是不是表明渡渡鳥與大櫨欖樹的種子發芽有某種特殊關係呢?這一發現啟發了他,使他茅塞頓開。
於是他又作了進一步推測:如果這兩者是有關係,那麼如果能找到一種生活習性與渡渡鳥相似的鳥,便可證明這一點。
他又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地的吐綬雞與渡渡鳥有某些相似之處。這種吐綬雞體型較大,也不會飛行。
於是坦普爾從僅有的十幾棵大櫨欖樹上摘下一些成熟的果實,讓吐綬雞吃下。吐綬雞吃下這些種子後,又會隨糞便排下來。坦普爾小心地找出這些種子,一比較便會發現,種子的外殼在吐綬雞的體內“旅行”一趟後,比先前薄了許多。坦普爾試著將它們種了下去,精心培養。沒過多久,奇跡出現了,那些種子竟然發芽了!小苗綠得可愛。
坦普爾喜出望外,他終於找到了大櫨欖樹與渡渡鳥之間的關係了。原來渡渡鳥與大櫨欖樹可謂是相依為命。鳥吃樹的種子,而樹的種子恰好又需要鳥的嗉囊研磨後才能發芽。它們建立了這種相互依賴、共生共存的關係。
奧秘終於找到了,拯救大櫨欖樹的希望也隨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