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壽命(2 / 2)

植物的壽命和生長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我們了解了植物生存的要求,以及它的生理活動的狀況,設法滿足它們的需要,加以保護,就能延長它們的壽命。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植物的壽命過長,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植物透過世世代代的變換才能不斷進化,向更高級的方向發展。如果一種植物幾千幾萬年都沒有更換,它的進化必然會落後的——像“龍血樹”、“世界爺”之類的古樹,都保留有許多原始樹木的狀態。我們研究植物的目的,主要不在於去延長它們的壽命,而是要不斷改進它們的品種,使那些有用的植物生長得更加繁茂,為人類生產出更多的東西來。當然,那些稀有的古樹,也是曆史的財富,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寶貴資料,應當很好地保護。

剛才我們講了許多植物,這個活了多少年,那個活了多少歲,你聽了也許會產生一個疑問:這些植物既沒有人和它們從小生活到現在,它們自己又不會說話,你怎麼知道它們的年齡呢?這個問題我也應該交代清楚,否則真會有人以為我在吹牛哩。

植物的年齡是有辦法測定的。木本植物的年齡最容易識別,最簡單的方法是觀察莖幹的年輪。鋸斷樹幹,你可以在橫斷麵上看到一圈一圈的圓輪,就像一個石子投在水裏泛起來的水紋。這些圈圈,我們叫它“年輪”。植物的莖幹由於一年四季氣候的不同,雨量的不同,生長的木質有鬆有緊,一年形成一圈明顯的年輪。根據年輪的多少,我們就能判斷它的年齡了。

看了這些年輪,還能知道一棵植物生長的各個年代的氣候如何。年輪粗鬆的,表示那一年氣候濕潤,雨量充足;年輪緊密的,表示那一年幹旱。北京有許多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樹。科學家根據這些古樹的標本測定,北京的氣候在17世紀初葉和中葉比較溫和濕潤,18世紀初葉有些潮濕,18世紀中葉發生幹旱,18世紀末葉和19世紀初葉又變得很濕潤,19世紀中葉也比較濕潤,19世紀末葉到現在雖有一段時期比較濕潤,但是整個說來有幹旱的傾向。從那些年輪中,我們能獲得這些珍貴的曆史材料,你看多麼有意思!

除了觀察年輪,還有一些可以鑒定樹齡的方法,如計算枝條分枝的級數多少,看樹冠的大小和樹皮的光滑程度等等。公元1749年,法國科學家亞丹森在非洲旅行,發現了一棵大樹,樹上有幾行字,是300年前英國一個旅行團刻的。他根據刻紋的深度,再測量整個樹幹有多粗,又結合其他資料和因素來考慮,算出那棵樹的年齡在6000歲以上。後來人們把這棵樹就叫做亞丹森樹了。

樹木的年齡可以測得出來,花和草的年齡又是怎麼測定的呢?一年生和二年生的植物可以看得出來。比較複雜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測定它們的年齡沒有固定的辦法,隻能依靠豐富的經驗。有經驗的園藝家和農民,根據地下莖和根的大小、長短、粗細和分枝的多少來判斷它們的年齡。許多老藥農,刨出一棵藥草,一看就能說出它的準確年齡。測定藥草的年齡十分重要,年齡不同,藥性往往有很大差別。

最後我再說說植物怎樣才算死亡。平常我們主要看它焦枯的狀態,全部焦枯,就認定它是死亡了。但是,這樣判斷常常會受騙。有些長在岩石、房瓦、牆壁和樹幹上的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幹旱得厲害的時候,不僅變得焦黃,而且幹枯了,看來似乎它們的生命已經終結了。其實它們並沒有死,隻是為了適應幹旱的條件,暫時把自己的生理活動減弱到最低程度,處於“假死”狀態。如果你灑上一些水,它們馬上蘇醒過來了。看一種植物是否已經死亡,除了看地上部分是否枯萎,更重要的要看它的根部是不是焦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