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在學校期間與具有反抗精神的赫曼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漢斯在赫曼退學後學習成績急劇下降,精神壓力也增大了,不久輟學回家,他愛上了一位少女但卻沒有結果,後來在散步時跌入河中溺死,沒人知道他是自殺還是不小心失足。
一次大戰前的德國社會動蕩不安,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危機充斥於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就連平靜的校園也不例外。要求變革的新思想在校園裏廣為傳播。小說就是以此為背景,采用對比的方法,塑造了具有反叛精神的赫曼和模範少年漢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小說結尾處意味深長地讓漢斯溺水死亡,含蓄地表達了渴望打破舊的製度,建立新的世界夢想而無法實現後的苦悶、消沉、茫然的心情。小說風格明淨樸實,用筆細膩,心理描寫刻畫入微,語言清新。
從清晨到午夜
《從清晨到午夜》是德國表現主義最優秀作家之一格奧爾格·凱澤的代表作品,它發表於1906年。
劇中人是一位銀行出納,無數金錢在他手上像水一樣流過,他始終無動於衷,隻當例行公事,好像一架不會動感情的機器。直到有一天,麵對一位急等用錢的美麗女性,他的人性衝動被喚起,於是一廂情願為了她攜帶巨款潛逃。一路逃去,無論在哪裏,隻要是有人的地方,金錢的力量就足以激起瘋狂。其間的例外,隻是一個始終默默跟著他,卻一直不為金錢所動的女孩。
出納以為畢竟有人重人性勝過金錢,可惜最終恰恰是這個女孩叫來了警察,原來,她隻是想要合法的收入。至此出納明白過來,把人性衝動置於金錢秩序之上的,或許隻有他一人。人性的空間就是孤獨。終其一生,他隻有一次聽從了人性的呼喚,從清晨到午夜,“一直腳步不停地兜圈子”,結果導致自己在人世間走投無路。最後,他用手槍把答案射進了自己的胸膛,離開了這個隻認金錢,排斥人性的世界。凱澤主張麵對戲劇,觀眾需要的是“思考”而非“觀看”。他的劇作體現對新人的渴望,然而新人不得不經曆種種罪惡、暴力和心靈的苦難才能誕生,但他們最終會給世界帶來安寧。
魔山
《魔山》是德國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托馬斯·曼於1924出版的一部極受文壇重視的長篇小說。
這部作品描寫發生在瑞士阿爾卑斯山達沃斯村一所肺結核病療養院裏的故事,這所療養院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魔山”。主人公漢斯·卡斯托普剛剛大學畢業,從漢堡到療養院來探望他的表兄約阿希姆·齊姆森。他打算隻在山上逗留三星期,但醫生診斷他有肺結核病,於是就在山上住了下來,從1907年呆到1914年,一住就是7年。
小說通過漢斯的所見所聞,揭露了住在療養院的國際資產階級分子空虛腐朽的寄生生活。他們沒有工作,沒有職業,沒有婚姻,沒有孩子,沒有任何政治、經濟活動,隻靠股息和年金度日,百無聊賴,無所事事。托馬斯·曼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療養院的病態環境,以及住在這裏的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醉生夢死的病態心理,誰要是落進這個世界,就會被病魔所侵襲,很難擺脫。這是一部德國傳統的教育小說,主人公漢斯後來領悟到“人為了善和愛就不應該讓死亡統治自己”。終於拋棄了等待死亡的思想,離開了療養院。但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已經打響,漢斯和其他青年一起,被驅趕上硝煙彌漫的戰場。在這部作品中,那些養病的人在茶餘飯後進行的範圍廣泛的辯論,反映了托馬斯·曼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時代的分析,因此它也是一部“時代小說”。
1929年,歐美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墨索裏尼和希特勒法西斯黨徒開始囂張起來。就在這一年,托馬斯·曼完成了中篇小說《馬裏奧和魔術師》,描寫意大利某海濱浴場來了個名叫奇波拉的魔術師,他利用催眠術來愚弄和取悅觀眾。奇波拉隻要一施展魔術,就能使觀眾隨著他鞭子的呼嘯跳起舞來,或與他接吻,或跟他出走,不少人成了他任意擺弄的工具。但最後還是被一個受其侮辱的青年馬裏奧開槍打死。托馬斯·曼通過這個故事,隱喻人民可能暫時被法西斯勢力迷惑、欺騙,但一旦覺醒,就要致敵人於死命,法西斯的精神統治終究是要崩潰的。
荒原狼
《荒原狼》是德國著名作家海爾曼·黑塞於1927年創作的、一部深受西方青年喜愛的作品。
小說主人公是一位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作家,他終日沉湎於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自我無意識王國中,被社會視為不正常的人,所以被取名為“荒原狼”。有人將他比作卡夫卡筆下的變形人,資本主義的受害者。但是,“荒原狼”哈裏·哈勒爾並不等於《變形記》中的葛利高爾,他在不合理的資本主義社會裏,表示了一種無聲的反抗,他到處轉悠,有時甚至是能吃人的“狼”,而不是隻會憂悶、毫無反抗能力的“甲蟲”。
小說的結尾寫哈勒爾在一個幻想的境界中“變成任意一種動物”,他在那裏一會兒謀殺,一會兒開槍打翻仇人的汽車,甚至還可以感覺到自殺的樂趣……通過哈勒爾身上“狼性”和“人性”的對立,曲折地反映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普通知識分子的孤獨、彷徨和苦悶。
黑塞的作品側重從精神和心理領域來描寫和分析他所處的社會。在他看來,現實世界雖然黑暗、腐朽,人與世界的關係雖然對立,但人並不畏懼這個世界,人完全可以在經過痛苦的探索和磨煉後尋找到自己的精神樂園。對現實世界的這種主觀感受與認識,決定了黑塞的作品大都以抨擊現實和追求理想為側重點。黑塞的作品也常用象征等現代派作家慣用的手法,所以也有人稱黑塞為新浪漫主義作家。黑塞曾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
第七個十字架
《第七個十字架》是德國女作家西格斯的長篇小說,這部著作寫於1937~1939年,並於1942年在英國出版。
小說描寫了法西斯統治時期一個集中營7個囚犯越獄逃跑的故事。法西斯在營內豎起7個十字架,發誓要在7天內把全部逃犯緝拿歸案,並在7棵梧桐樹上當眾處死。其中6人先後遇難,隻有格奧爾格·海斯勒得以在反法西斯戰士們掩護下,成功地逃出國境,使第7個十字架永遠空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