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捷克、斯洛伐克現代作家(3 / 3)

30年代初,在尤利烏斯·伏契克的影響下,普伊曼諾娃到重要工業區廣泛接觸工人生活,並參加波希米亞北部的大罷工。1932年,她隨工人代表團到蘇聯參觀訪問。這些活動使她的世界觀有了根本改變,創作進入新的階段。

1937年,普伊曼諾娃的代表作長篇3部曲的第1部《十字路口的人們》問世,標誌著作者在政治和藝術上的成熟,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共和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說描寫青年工人安德烈的覺醒,揭示資本家的偽善和統治階級對人民殘酷壓迫。第2部《玩火》(1946)和第3部《生與死的搏鬥》(1952),都以反對法西斯侵略為主題,反映廣大人民在各個戰場上同敵人進行的殊死的鬥爭。第1部和第2部中的加姆薩律師與第3部中的海倫娜醫生是作者塑造的典型的革命知識分子。

普伊曼諾娃的重要作品,還有抨擊資產階級習俗和道德的長篇小說《黑格爾大夫的女病人》(1931),描寫兒童及青少年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動的小說《預感》(1942)和《曙光》(1949),以及詩集《愛的自白》(1949)、《千百萬隻鴿子》(1950)等。《中國的微笑》是普伊曼諾娃1953年到中國訪問回國後寫的詩集(1954)。

伏契克

伏契克,1903年生於布拉格一個工人家庭。他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動,18歲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1921年他進查理大學文學院學習,後任共產黨黨刊《創造》的總編輯和共產黨報紙《紅色權利報》的編輯。

他曾兩次去蘇聯,寫了《在明天已成為昨天的國家裏》(1931)和《在親愛的國家裏》(1931)等作品,讚美實現了無產階級當家做主的蘇聯社會的美好。

1932年春,伏契克參加了捷克北部礦工的大罷工,並針對這次鬥爭寫了一些報道。1938年“慕尼黑協定”出賣了捷克民族的利益之後,伏契克義憤填膺撰寫了許多政論,揭露反動派的陰謀,號召人民起來鬥爭。在祖國淪陷期間,伏契克不僅領導地下鬥爭外,還對捷克19世紀文學進行研究,力圖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來評價文學作品,為無產階級文學批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42年4月,伏契克被捕。他從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嚴酷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終信念堅定,百折不撓。在看守人的幫助下用鉛筆頭在碎紙片上寫下了《絞刑架下的報告》,這是一長篇特寫,共分8章。他組織和領導了“獄中集體”向法西斯匪徒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在死神臨近的時候,伏契克正義凜然,表現出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寫道:“我們為了歡樂而生,為了歡樂而死,讓悲哀永遠不要同我們的名字聯在一起。”“人們,我是愛你們的!你們可要警惕啊!”是作者最後的呼聲,成了革命者的箴言。

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殺害於柏林的普勒岑塞監獄。他的《絞刑架下的報告》於1945年在捷克出版後,已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80多種文字。這位偉大的作家、英勇的戰士受到了全世界的好評與頌揚。

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1929年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他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他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曾在藝術領域裏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

50年代初,昆德拉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最後成為了捷克著名小說家。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3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完。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3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8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麵輕鬆,實質沉重;表麵隨意,實質精致;表麵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嚐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