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捷克、斯洛伐克現代作家(2 / 3)

19世紀80年代~20世紀初期,捷克人民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他選擇了捷克曆史中最光輝的兩大時期——胡斯運動和民族複興作為創作的主要題材,創作了許多成熟、優秀的作品。關於胡斯運動,他寫了《在激流中》(1887~1890)、《抗擊眾敵》(1893)和《弟兄們》(1899~1908)3部長篇小說和未完成的《胡斯派國王》(1916~1920),還寫了3部曲劇本《揚·齊日卡》(1903)、《揚·胡斯》(1911)和《揚·羅哈奇》(1913~1914)。這些作品揭示了14世紀末15世紀初捷克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尖銳矛盾,指宗教鬥爭形式出現的胡斯運動,其實質是捷克人民反對異族統治、反對封建壓迫、反對天主教會的民族解放運動。這些作品不僅描繪了胡斯革命派在齊日卡的率領下大敗德國皇帝和羅馬教皇十字軍進犯的場麵,反映了革命陣營內部不同階層在革命過程中的不同態度,批判了中小貴族與市民的動搖和背叛。

關於民族複興,伊拉塞克創作了長篇小說《弗·勒·維克》(5卷,1886~1906)和《在我國》(4卷,1896~1903)。這兩部作品反映18世紀70年代~19世紀50年代捷克民族城市和農村複興運動的整個過程。《弗·勒·維克》描繪了布拉格和一些小城市捷克愛國知識分子為喚醒人民覺悟、建立民族文化而進行的艱苦啟蒙工作。《在我國》寫一個進步教士哈夫洛維茨基長期同黑暗和落後現象作鬥爭、幫助農村人民提高經濟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故事。

此外,伊拉塞克的重要作品還有: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狗頭軍》(1884,中譯《還我自由》),描寫外邦統治下黑暗的捷克社會的長篇小說《黑暗時代》(1913~1915),反映1848年革命的中篇小說《哲學生的故事》(1878),以及描寫捷克古代民族英雄事跡的故事集《捷克古代傳說》(1894)等。在戲劇方麵,他寫了反映農村生活的劇本《父親》(1894)、《沃伊娜爾卡》(1890)和神話劇《燈籠》(1905)。

他的作品成功地反映了捷克人民熱愛自由、忠於祖國、敢於鬥爭的革命傳統,鼓舞了人民的鬥誌、激勵人民爭取民族獨立。

約瑟夫·拉達

約瑟夫·拉達,1887年出生於鞋匠之家。他14歲到一家裝訂小廠當學徒,就從自己裝訂的書中愛上了圖畫,年長日久終於練成了一個名畫家,因給哈謝克的名作《好兵帥克》插圖而名揚天下。他的作品插圖,活潑、幽默、具有兒童風味而受孩子歡迎。

拉達主編兒童刊物《小花朵》,自編自繪了童話故事《山妖水鬼的故事》、《小貓米克什的故事》、《淘氣的故事》、《懶惰的洪劄》、《彼畢裏亞克》、《勇敢的公主》。其代表作為《聰明的小狐狸》和《淘氣的故事》。前者寫的是一隻喜歡惡作劇的小狐狸,弄得臘腸商人大吃苦頭;但小狐狸畢竟幼稚,他照童話書中的辦法去做,結果連遭挫折;小狐狸有顆善良的心,同情弱者,當上守林人後恪盡職守卻從不傷害人。

拉達的童話創作深受恰佩克的影響,寫魔幻童話、動物童話卻以當代生活為基調,所以他的童話總的書名謂之《反童話》(1940)。

拉達於1947年獲“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1957年去世。

恰佩克

恰佩克,1890年1月9日生於波希米亞北部的馬列·斯瓦托尼奧維采。父親是鄉村醫生,母親是有文化教養的婦女,哥哥約瑟夫·恰佩克是位有愛國心和正義感的畫家和作家,後遭德國法西斯殺害。

恰佩克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學學哲學,畢業後任新聞記者,並從事文學活動。在他創作活動的初期和晚期,被稱為是具有進步思想的作家,而在中期卻有“官方作家”之稱。

20年代初,歐洲革命四起,恰佩克為此極為擔心人類的未來命運。他的科學幻想戲劇《羅素姆萬能機器人》(1920),科學幻想小說《專製工廠》(1922)、《炸藥》(另譯《原子狂想》,1924)等作品,表現了作者思想中的矛盾。他從事新聞工作,同社會有廣泛的接觸,深入觀察社會生活,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但他又害怕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製度。在《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還流露出作者的悲觀思想。《炸藥》一書描寫一個科學家發明了原子炸藥,統治階級想利用它發動毀滅人類的戰爭,使用各種手段強迫他交出炸藥。

30年代中,由於德國法西斯對歐洲的威脅,捷克斯洛伐克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恰佩克積極地投入了反法西斯的鬥爭。這時期他寫了4部著名作品——長篇幻想小說《魚之亂》(1936)、《第一救生隊》(1937),劇本《白色病》(1937)和《母親》(1938)。《第一救生隊》歌頌礦工的團結戰鬥,其餘作品則運用虛幻、象征的現代派手法,表現反法西斯主義的戰鬥精神。《魚之亂》是一部政治性較強的小說,敘述法西斯主義的發跡史。在《白色病》中,作者抨擊了法西斯製度。《母親》寫祖國麵臨危急時。母親毅然把槍交給了自己僅存的小兒子,鼓勵他在與法西斯的鬥爭中英勇殺敵。

恰佩克善於采用虛構的情節和戲劇衝突,揭示現實中的矛盾,諷刺社會生活中的醜惡現象。他在《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創造的“機器人”(Robot,從捷克文Roboa“勞役”、“苦工”演變而來)一詞,已被歐洲各國語言所吸收而成為世界性名詞。他的寫作語言明晰而幽默往往隻用三言兩語,成功地將人物的形象勾勒出來。

普伊曼諾娃

普伊曼諾娃,1893年生於布拉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優裕的家庭環境和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把她同大部分兒童隔離開來,使她感到離群索居的孤獨。她的第1部作品《在翼下》(1917),就是描寫她童年時代田園詩一般悠閑、舒適的生活,但她幼小的心靈卻渴望做一個普通人。這是她以後在創作中反複描寫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