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1880年,顯克維奇寫了不少中、短篇小說,體現了作者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帶有悲憤格調的作品如反映農村生活的《炭筆素描》、《音樂迷揚科》和《天使》,描寫外國統治者壓迫波蘭人民的《家庭教師的回憶》和《勝利者巴爾泰克》,表明波蘭僑民在美國的悲慘遭遇的《為了麵包》和《燈塔看守人》,描繪美國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殘殺的《酋長》和《奧爾索》。
19世紀80年代,波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同時,沙俄和普魯士在它們占領的波蘭地區內推行同化政策,波蘭人民深受苦難。顯克維奇渴望找到一條能使全國人民團結對敵同時又能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減輕人民痛苦的道路,他開始創作曆史小說。
1883~1888年,他寫出了3部曲。3部曲第1部《火與劍》取材於1648年赫梅爾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暴動。當時烏克蘭是波蘭貴族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赫梅爾尼茨基暴動的結果,第聶伯河以東的土地被沙皇俄國占領了。顯克維奇站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反對外國幹涉的立場上,揭露赫梅爾尼茨基為了私利,打著民族起義旗號,勾結外國侵略者分裂波蘭的活動。但他沒有把赫梅爾尼茨基領導的暴動和烏克蘭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武裝起義區分開來,因而在譴責哥薩克暴動的同時,歪曲和醜化農民起義。第2部《洪流》寫波蘭人民反抗瑞典封建主侵略波蘭的鬥爭。作者揭露了侵略者蹂躪國土、屠殺人民和大貴族的叛國投敵,歌頌了中小地主和廣大人民齊心協力與敵人作鬥爭,以及他們的英勇精神。第3部《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描寫波蘭反抗土耳其—韃靼人入侵的鬥爭,但作者卻著重描寫伏沃迪約夫斯基的個人愛情故事,在思想和藝術上都不及前兩部。3部曲、特別是《火與劍》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以後,顯克維奇又發表了兩部描寫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即《毫無規則》(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其中流露出他對於貴族階級往昔的“尊榮”的留戀,對它的沒落之情惋惜和同情。
1896年,顯克維奇發表了《你往何處去》。這部小說通過一個羅馬青年貴族和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少女曲折的愛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祿對早期基督教徒的迫害。他由於這部小說而獲得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金。
19世紀末葉,民族壓迫加劇,顯克維奇發表不少政論和演說,揭露普魯士占領者推行的日耳曼化政策,著名曆史小說《十字軍騎士》(1900)。這部小說則體現了他的這種思想,描寫了波蘭和立陶宛反對十字軍騎士團入侵的鬥爭,是波蘭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長篇曆史小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顯克維奇移居瑞士的韋維,並組織了“波蘭戰爭犧牲者救濟委員會”,當選為主席。他的最後一部小說《軍團》寫19世紀初東布羅夫斯基領導的波蘭軍團的愛國活動和民族解放鬥爭,但未寫完,他便於1916年11月15日逝世。
顯克維奇是波蘭影響深遠的作家,他的作品語言優美,人物性格顯明、生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他的創作對波蘭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影響廣泛,被譯成40多種文字,廣為流傳。同時,他也是中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是魯迅最早介紹到中國的波蘭小說家。
普魯斯
普魯斯,1847年8月20日生於小貴族家庭,童年時父母雙亡。16歲參加一月起義,在戰鬥中負傷,被捕入獄。1866年中學畢業,進入華沙中央學校數理係學習,兩年後因無力交納學費而輟學。他曾當過工人、攝影師和統計局的職員等。
70年代初,普魯斯開始擔任華沙《星期評論》、《家庭監護人》、《瓦河》、《華沙信使》、《新聞》等報刊的編輯和記者。從1875年開始,他連續12年在《華沙信使》報上以“每周記事”的形式發表小品和政論,還創作了許多中、短篇小說。他早期發表的短篇小說《孤兒的命運》(1876)、《米哈爾科》(1880)、《安泰克》(1881)、《改邪歸正的人》(1881)、《一件背心》(1882)和中篇小說《阿涅爾卡》(1880)等,描寫了下層人民的悲慘遭遇,頌揚了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並揭露貴族資產階級的自私、虛偽、貪婪。中篇小說《回浪》(1880)描寫工廠主對工人的壓迫和被壓迫者的反抗。
1882~1884年,普魯斯參加了華沙慈善事業協會,從事照料和教育孤兒的工作。此後的10年中,他主要進行文學創作,發表了《前哨》(1885)、《玩偶》(1887~1889)、《解放了的女性》(1890~1893)和《法老》(1895)等長篇小說。
《前哨》的主人公斯利馬克是一個富裕農民,他的利益受到德國移民的打擊和侵犯,作者寫他同德國人的鬥爭,同時也寫了他的自私自利和對長工的殘酷無情。
《玩偶》(中譯本作《傀儡》)是普魯斯的代表作,主人公伏庫爾斯基體現了波蘭資產階級的某些特點,他由參加革命到背叛革命,由追求名利、地位、女人到成為買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小說一方麵反映了普魯斯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的懷念;另一方麵,它的主人公被寫成是為社會謀福利的人,是窮人的救世主,表明作者存在希望資產階級中的代表人物出來改造社會的幻想。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與沙俄的勾結以及與封建貴族實行妥協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