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伯爾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廣闊深入得多,主要描寫“小人物”在戰後西德經濟複蘇過程中的痛苦掙紮與悲慘遭遇,表現他們的苦悶彷徨,揭露和鞭撻了戰後西德社會種種不公正的現象,批判了複辟軍國主義的思潮。
195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一聲沒吭》,以50年代初期西德經濟複蘇為背景,描寫普通勞動者在饑餓線上的掙紮,表達了對他們的同情。小說出版不久,被譯成多種外文,從此在國際上聞名。在長篇小說《無主之家》(1954)中,作者采用多層次結構的手法,把5個人物的內心獨白交織在一起,從不同的側麵反映了被戰爭奪去父親和丈夫的孤兒寡婦以及生活無著的知識分子在戰後的生活與心理狀態。揭露了教會的虛偽與企圖死灰複燃的法西斯勢力,而寄希望於兩家的兒童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
長篇小說《九點半鍾的台球》(1959)是伯爾針對50年代西德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複辟活動日益猖獗而創作的。作品以建築師費麥爾三代人建造、破壞和重建聖安東修道院的故事,揭露德國軍國主義,要求人們警惕它的複辟。
1963年以後,伯爾的作品表現了西德社會在“自由”、“民主”的幌子下對“小人物”的迫害,對社會的罪惡表示強烈的憤懣。長篇小說《一個小醜的看法》(1963)曾引起強烈反響。作者以內心獨白的手法,描寫一個滑稽演員在教會的迫害下,愛情、事業都遭到失敗的故事,抨擊了天主教會的蠻橫。長篇小說《一次出差的結局》(1966)是一部紀實小說,作者以新聞報道的形式,描寫西德一個小城的木匠格魯爾父子,由於捐稅苛重而破產,憤起對社會采取報複行動。這部小說標誌著他的創作有了新的轉折。
1971年出版的《以一個婦女為中心的群像》,它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都達到了他的創作的高峰。小說描寫一個善良、正直的勞動婦女,由於不願意按照資本主義社會的處世哲學生活而接連遭到迫害。作品中描繪了1936至1966年德國社會的風俗畫麵,塑造了各種典型人物,從經濟、政治、道德觀念等方麵對西德社會現狀進行了全麵批判。這部小說的語言隨著人物所屬的階層和身份、職務不同而變化,被譽為伯爾“小說創作的皇冠”。
《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和《監護》(1979),在題材上是兩部相聯係的小說,是伯爾遭到警方迫害與新聞界圍攻而寫。前者描寫一個勤勞誠實、不入社會流俗的年輕女傭人,遭到新聞界的誹謗、侮辱,於忍無可忍之中開槍殺人。後者描寫一個軟弱而善良的報界百萬富翁,陷入政局與警察當局的圈套,被迫成為叛逆者。作者在這兩部小說中,對西德新聞界和警察的不義之行進行了批判。
伯爾的小說創作遵循現實主義傳統,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西德戰後發展各個階段的重要現象。他擅長運用回憶、內心獨白、象征、怪誕的聯想等手法。60年代以來,更強調事件的客觀真實性,多采用新聞紀事手法。他還寫了不少雜文、隨筆和廣播劇。
沃爾夫
沃爾夫,1929年3月18日生於商人家庭。1949~1953年在耶拿和萊比錫大學學習日耳曼語言文學。畢業後在《新德意誌文學》編輯部和出版社工作。他常深入哈勒市一家機車車輛廠體驗生活,參加工人寫作小組的活動。1962年以後成為職業作家。1963~1967年被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候補委員。
沃爾夫的文學創作成就主要是小說,也寫過電影劇本和散文、評論。1961年發表短篇小說《莫斯科的故事》,獲哈勒市藝術獎。小說描寫蘇軍上尉帕維爾與15年前結識的德國姑娘維拉在莫斯科重逢以及他們如何處理友誼和愛情的故事。小說涉及的社會主義道德問題值得深思。
小說《分裂的天空》(1963)是60年代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文學中成功的作品之一。它真實、自然地反映了德國的分裂造成了東西德兩種社會製度的對立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以及社會中人們的愛情、婚姻、家庭所受的影響。
1968年他出版了第二部小說《回憶克裏斯塔·T》,描寫克裏斯塔一生中從不滿足於現有的一切,不願意隨波逐流,曾孜孜不倦地探索,想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完善和發展,但她和周圍僵化了的陳規陋習一再發生衝突,始終處於願望與可能、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
作者從60年代初對現實生活的歌頌,逐漸發展到對現實中矛盾與問題的揭露。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實踐了她的藝術主張,強調敘事的主觀真實性。
長篇小說《童年典範》(1976)是沃爾夫的一部自傳性的作品,描述了希特勒統治時期小人物在精神上被奴役的狀態以及1945年解放時他們的經曆和感受。作者想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揭示了有順民思想的人們應擔負一定的責任,以及法西斯之所以取得政權的原因。
沃爾夫的短篇小說創作大多也觸及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切的問題。《六月的下午》(1967)反映人們對於和平受到威脅的憂慮心情。《菩提樹下》(1974)探討個人如何在社會中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一隻公貓的新生活觀》(1974)諷刺一位心理學教授想發明一種能製造人類最高幸福的體係。
《自我試驗》(1973)描寫一個女性服藥後變成男性的醫學試驗。這些作品以荒誕不經的事實揭示了:戰爭的威脅、科學技術的片麵發展導致喪失人性的可怕後果等等。
另外,他還著有中篇小說《沒有一處地方》(1979)和取材於中世紀民間故事的電影腳本《梯爾·歐倫施皮格爾》(1792)等。
沃爾夫還寫過不少評論、散文、隨筆等。評論集《讀和寫》(1972)集中闡述了作者的美學觀點。她反對文學創作中的公式化、雷同化,她認為文學作品就是要表現個人認識自己、發現自我的過程。
在藝術技巧上,他主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努力接近現代科學技術對現代文學的要求。作家要表現主觀真實性,將文學創作和現實緊密結合,創造一種與技術工藝時代相適應的敘事文學。他常常采用意識流、蒙太奇、時空概念的顛倒、文獻材料的引用等手法,極大地豐富了他的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