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西歐現代作家·第一節德國現代作家5
施特裏馬特
施特裏馬特,1912年8月14日生於施普倫貝格。父親是麵包師。曾當過飯店服務員、飼養員、司機和輔助工人,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二戰期間他被征入伍,戰爭快結束時離開軍隊,漂泊他鄉。1945年回到家鄉,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1947年任當地7個小村的聯合村長,後任森夫滕貝格地方報紙的編輯,不久成為專業作家。他一直和農民在農村一起生活。1959~1961年任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作家協會第一書記,多次獲國家獎金和其他獎金。
施特裏馬特的作品以農村生活為主。第一部長篇小說《趕牛車的人》(1950)描寫農村無產階級的生活,展示了德國從威廉時代到法西斯上台這半個世紀的農村階級關係。短篇小說集《一堵牆倒塌了》(1953)共收8篇短篇小說和速寫,作者以樸實真切的語言描繪了農民因農村變革而引起的變化。《貓兒溝》(1954)是他的第一部劇作,是一出4幕詩體喜劇,1953年由布萊希特領導的柏林劇團上演,博得好評,獲國家獎金。劇本以農村一條新的公路線索,展開了富農及其追隨者與進步力量之間的衝突,反映了土地改革後農村階級鬥爭的新麵貌。
5年後,施特裏馬特又加寫了一場《19年的貓兒溝》(1958),以表現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進展。劇本《荷蘭人的未婚妻》(1960年演出,1961年出版),寫一個農村雇工的女兒在戰爭結束前後3年內愛情上的遭遇,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與階級問題密切相關,政治上的選擇與私生活的處理常常是不可分割的。劇中雖然描寫了對抗性矛盾,但女主人公漢娜與她的同誌、朋友之間的矛盾卻占了重要地位。這出戲被認為是東德60年代戲劇發展的序幕。劇本發表後,曾在文藝界引起爭論。
施特裏馬特的主要成就是長篇小說,獲1955年國家獎金的《丁柯》(1954)是他的代表作。小說以1948~1949年土地改革後的下勞西茨農村為背景,通過主人公丁柯的觀察,揭示了土地改革後各種矛盾之間的鬥爭。丁柯的祖父、翻身農民克拉斯凱擺脫不掉舊生產方式的影響,一心走個人發家致富道路,丁柯的父親思斯特發生了矛盾。老克拉斯凱無法適應新的生產方式,不但沒有成為土地的主人,反而成了土地的奴隸,終於勞累致死。他的死既象征著舊思想的必然滅亡,也預示著合作化是農民應走的道路。小說形式新穎,引人入勝,1957年被改編成電影。
施特裏馬特的長篇小說3部曲《創奇跡的人》繼承了德國“發展小說”的傳統。第1卷(1957)敘述貧苦的農村青年施坦尼斯勞斯·比德納從1909~1943年法西斯滅亡前夕所走過的曲折道路,此時,德國社會對小資產階級的狀況進行全麵分析。作者把現實主義的描寫同豐富的想象結合起來,描繪了一幅幅生活氣息十分濃鬱的畫麵。第2卷(1973)繼續敘述施坦尼斯勞斯的發展道路,在直接描寫之中穿插著許多回憶。第3卷於1980年出版後,因對生活帶有強烈的批評性,引起爭論。
施特裏馬特的另一部長篇小說《奧勒·畢恩科普》(1963)圍繞奧勒·畢恩科普的遭遇,表現了1951~1959年間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複雜的鬥爭。主人公奧勒·畢恩科普是農村中的基層幹部,他在帶領農民實現合作化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但他不畏艱阻,持之以恒,擊敗敵人取得勝利。
他於1964年第3次獲國家獎金。
施特裏馬特的短篇小說,較著名的有《舒爾采霍夫的流水賬》(1967)、《九月的一個星期二》(1969)、《一百的四分之三個小故事》(1971)等。
赫爾姆林
赫爾姆林,原名魯道夫·萊德。1915生於開姆尼茨一個猶太人家庭。早年受到的種族歧視,使他對政治了解頗深,16歲加入德國共產主義青年聯盟。納粹統治初期,在柏林從事地下工作。1936年起流亡國外,曾在法國參加反法西斯抵抗運動。1945年回德國,最初在西德法蘭克福電台工作,後定居蘇軍占領區。
赫爾姆林自幼喜愛文學,有廣博的文學知識,1939年開始詩歌創作。《大城市的十二首敘事謠曲》出版於1945年,是他第一部詩集,奠定了他在德國詩壇的地位。他的作品主要描寫反法西斯的鬥爭生活。
他的敘事長詩《曼斯菲爾德清唱劇》(1951),敘述曼斯菲爾德銅礦工人從1200年建礦直至1950年成為銅礦主人期間長達750年的受難史和鬥爭史。散文集《前列》(1951)是用30篇故事組成一組德國反法西斯青年戰士的肖像畫集。他的《短篇小說集》(1970)包括早期作品,如《瓦爾膝堡的約克中尉》(1944)和頌揚華沙猶太區武裝起義的《同生死的時代》(1950)等。
赫爾姆林的作品語言簡潔含蓄,有極強的感染力。他在後期作品裏經常引用文獻,使幻覺與現實交錯出現,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赫爾姆林還寫有許多政論、文學論文和隨筆,有文集《邂逅1954~1959》和《讀書雜記,1960~1971》等。50年代曾訪問中國,寫有訪華遊記《遠方的近鄰》(1954)。1980年出版回憶錄《暮色》。
伯爾
伯爾,1917年12月21日生於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7年中學畢業後,曾在書店當學徒。1939年進入科隆大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不久被征入伍,先後隨軍到過法國、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1942年與安奈瑪莉·采希結婚,她後來成為伯爾文學創作的得力助手。1945年4月被俘,同年12月獲釋,返回科隆。戰後在科隆大學繼續學習日耳曼語文學,並在他哥哥的木匠鋪作工,在科隆市統計局任助理員。1947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同年應邀參加文學社團“四七社”活動。1951年夏開始成為專業作家。他的小說創作在50年代便引起世界文壇注目。197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70至1974年先後任西德筆會和國際筆會主席。1979年宣布退出天主教會。
伯爾的小說創作,從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火車正點》(1949)、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裏》(1951)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1950)等。它們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戰爭,以被迫充當炮灰的普通德國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國人民的苦難。這些作品的基調灰暗、抑鬱,把戰爭渲染成一場抽象的人與命運的搏鬥,結果是人的毀滅。他認為“戰爭是無聊的”,它象“傷寒病”一樣是一種可怕的自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