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西歐現代作家·第一節德國現代作家1(3 / 3)

1876年,尼采的健康狀況不佳,眼疾日益嚴重,同年10月辭去教學任務,在瑞士及意大利各地休養,但是著述並未中輟。1878年5月他出版了紀念伏爾泰逝世100周年的《人性的——過於人性的、一本為自由思想者而寫的書》。1879年3月《混雜的意見和格言》,11月底《漫遊者和他的影子》先後出版,合並成《人性的——過於人性的》的第2卷。這本著作在文體上有新的特色,采用格言體,並且以潛在的對話的方式敘述,與柏拉圖的《對話集》相似,談話對手是瓦格納、叔本華,或者是他自己的影子,漫遊者本人是尼采自己。1881年8月出版的《晨曦·關於道德成見的思想》和1882年出版的《歡快的科學》抨擊了傳統道德。

1883年,尼采致力於寫作他的主要著作《查拉圖什特拉如是說》,1884年1月出版。查拉圖什特拉是古代波斯拜火教的創始人,尼采借這個教主之口,說出自己的哲學思想,其中兩個主要內容是“超人”和“萬物永遠還原”。尼采在書中預言,由於世風日下,人已變形,因此必然要出現一種新人,即“超人”。他宣稱“上帝已死”、並用“一切價值重新估價”為口號,攻擊基督教宣揚的“奴才道德”。

1886年7月發表《在善與惡的彼岸》,這本書涉及尼采以後著作裏的各種問題。尼采不承認現有的衡量善惡的標準,這些標準是有權勢的統治者製定出來強製窮人的。他認為應該有新的標準,於是也就有新的價值,對原有價值都要進行重新估價。

1887年11月10日尼采發表的《道德的係譜學》,是《在善與惡的彼岸》一書的補充和續篇。作品揭示了道德偏見的根源,認為人的本性深處潛伏著仇恨、報複和殘忍等魔鬼,一旦有一種力量把這些魔鬼放掉,它們就不受善與惡的控製。實際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身上的“非人性”的本質。

1888年是尼采神誌清醒地生活和創作的最後一年。他廢寢忘食地工作,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以下幾篇著作:《偶像的毀滅》(9月7日付印)、《瓦格納真相》(9月16日發表)、《反基督徒》(9月30日完成手稿)、自傳《看啊,這人》(11月6日付印)、《尼采反瓦格納》(12月15日手稿付印)。還有未完成的草稿《達到權力的意誌》,副標題是《一切價值的重新估價》。尼采還留下了大量的筆記,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未撰寫成文的思想。1960年卡爾·施萊希塔把這些遺稿按照年代加以整理,彙集成冊發表,書名為《八十年代的遺稿》。

1889年1月7日尼采摔倒在意大利北部城市都靈的街頭,從此神經錯亂。他一生中最後的11年是在他母親與妹妹的照顧下度過的,於1900年8月25日在魏瑪去世。

尼采既是哲學家,又是詩人。他一生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寫過許多詩歌,其中有的詩歌語言優美,詩意濃鬱,例如1888年寫的《威尼斯》和《落日西沉》。《查拉圖什特拉如是說》既是哲學著作,又是散文詩,全書充滿了寓意和隱喻,有《聖經》風格。尼采的論戰文章和大量格言,思想深邃,文筆犀利,獨具一格,他被公認為是德國最優秀的文體家之一。

尼采是個頗有爭議的哲學家,近百年來,對他的評論褒貶不一。

尼采活動的時代是在1870年普法戰爭以後。這時德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德國工人階級日益壯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的弊病暴露無遺,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傳播。又有一些人則在另一方麵尋找出路,尼采哲學便應運而生。他的哲學極為有力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宗教和道德的虛偽。他反對一切舊的傳統,是個徹底的偶像破壞者。但是他站在精神貴族的立場上反對資本主義,強調天才、“超人”,蔑視群眾,從個人主義出發,既揭露資本主義,也反對社會主義。

尼采的思想從20世紀初以來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曾對因不滿現實而探求新路的知識分子起過積極作用,同時納粹反動勢力也把它奉為他們的圭臬。

在文學上,20世紀前期的許多德語作家,乃至歐洲其他國家的作家,如“格奧爾格派”作家、托馬斯·曼、海塞、法國作家紀德、馬爾羅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尼采思想的影響。尼采思想不僅在文學上,而且在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研究中也有影響。

尼采思想在“五·四”時期傳到中國,促使了魯迅、郭沫若等人向舊的封建傳統進行挑戰,但在40年代也有人利用尼采散布法西斯觀點。

梅林

梅林,1846年2月27日生於波美拉尼亞州的施拉韋。父親是普魯士軍官。曾在萊比錫和柏林學習哲學、曆史、文學等。大學期間成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19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逐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1891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並在《新時代》周刊編輯部工作,直至1913年春,不間斷地為周刊撰寫社論。

梅林的政論文短小精悍,文筆犀利,抨擊威廉帝國的統治和對外擴張(包括對中國的侵略),批判黨內各種修正主義觀點。梅林對普魯士曆史和德國工人運動史有廣博的知識和深入的研究,著有《德國社會民主黨史》、《中世紀結束以來的德國史》、《馬克思傳》等書。梅林與李卜克內西、盧森堡、蔡特金等於1916年初創立斯巴達克小組(1918年11月改稱斯巴達克團),並於1918年12月30日~1919年1月1日建立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15日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被反動派殺害,不久後梅林也在柏林去世。列寧評論梅林“不僅是願意當馬克思主義者的人,而且是善於當馬克思主義者的人”。

梅林研究文學史和從事文學批評是為現實鬥爭服務。他的代表作《萊辛辨偽》,於1892年1月開始在《新時代》連載,總標題是《萊辛辨偽,一次拯救》;後經修改補充,1893年成書出版。1906年再版時,易名為《萊辛辨偽,普魯士專製主義和古典文學的曆史與批判》,其中分析了普魯士君主專製的階級實質,揭露弗裏德裏希第二不是德國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支持者”和“鼓勵者”,而是它的反對者,詳盡地探討了萊辛的經曆、創作和思想,指出萊辛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是普魯士封建專製主義最嚴厲的批判者。《萊辛辨偽》是對“普魯士傳奇第一次正麵圍攻”(恩格斯),對萊辛第一次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作了全麵評價。它還批判了唯心主義的文學觀,維護了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原則。梅林在這部著作中,把曆史唯物主義原則正確地當做研究工作的指南,恰當地把它運用於文學和曆史的研究,所以恩格斯給以高度的評價。

梅林還寫了一係列關於德國文學史和歐洲其他國家文學史的專論、小冊子和劄記,如《歌德與現實》、《為德國工人撰寫的席勒傳略》、《海涅傳》等。此外,在他的曆史著作(如《德國社會民主黨史》、《中世紀結束以來的德國史》)中也有關於德國文學史的論述。這些文章和論述涉及重點是德國古典文學。對當時德國文壇上出現的各種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了一些評論,而重點是自然主義,主要論著有《略論自然主義》、《當今的自然主義》、《蓋爾哈特·豪普特曼的<織工>》、《自然主義與新浪漫主義》等。梅林認為,德國自然主義是德國工人運動高漲的產物,但它絕不是“文學革命”。

在19世紀末,任何一個作家如果不是站在無產階級一邊,就不可能創造真正的“革命文學”。自然主義作家所創造的隻能是資產階級文學,因為他們不能從根本上否定資本主義,隻是揭露一些意見弊病。梅林指出,自然主義表麵上非常尊重現實,實際上是在逃避現實,因為自然主義作家不能容忍資本主義的現實,但又不願越出資本主義的限製,他們“就隻好逃向夢幻之國,在那裏獲得一種幻想式的自由感情”。而新浪漫主義是自然主義的“親生子女”。自然主義的這種“純藝術”,比其他形式的“純藝術”對無產階級更危險,因為其他的“純藝術”是誠實的,並不欺騙它們的讀者,把自己說成是革命者。

梅林專門論述文學理論和美學問題的著作隻有《藝術與無產階級》和《美學簡介》。他沒有更多地去探討美學中的理論問題,是因為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在這方麵的任務是用曆史唯物主義去研究各種文學現象,而不是建立美學體係。

對梅林的文藝思想的評價,在馬克思主義者內部意見不完全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梅林同普列漢諾夫、拉法格代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梅林的文藝觀點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