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的《旅行記》的體裁和風格上都是德國文學中的佼佼者。作者以漫談的口吻,文筆揮灑自如,意境海闊天空,遊記中有政論,詩情畫意又體現在政論中。例如《哈爾茨山遊記》在對德國大學煩瑣主義的教學以及對容克貴族和市儈進行諷刺的同時,還配合有精彩的風景描寫;《勒·格朗集》回憶童年的生活,其中對拿破侖的頌揚,顯示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淵博的知識;《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對複辟時期的德國給以有力的抨擊;在《盧卡浴場》裏與普拉滕的論戰批判了詩歌中回避現實、模擬古典形式主義;在《英國片斷》裏,作者揭示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社會矛盾,在表麵繁榮的背後是勞動人民悲慘的生活;在《盧卡城》裏,海涅表示了對革命的堅強信念。《旅行記》體現了他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發展的過程,1830年他熱情地歡迎七月革命,1831年離開德國前往巴黎,是他思想發展的必然的行動。
3.評論著作:海涅從1831年到巴黎後,寫了一係列關於宗教、哲學、文學、繪畫、音樂、戲劇的文章。30年代最重要的是《論法國的畫家》、《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曆史》、《論浪漫派》等。這些文章,作用是溝通德法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糾正法國斯塔爾夫人《論德國》一書中的錯誤觀點;同時讓德國人了解法國大革命的傳統和成果,認識本國的落後,克服消極因素,看到自己民族文化中的希望,促進德國的革命。
海涅在《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曆史》一文中,對德國唯心主義的古典哲學作了批評,一方麵指出,在德國哲學家晦澀費解的文字後麵,隱藏著革命思想。德國哲學家進行了一場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哲學革命,並堅信,在哲學革命之後,政治革命會隨之而來。恩格斯對海涅的這種觀點大加讚揚。《論浪漫派》對德國文學的發展作了簡要而精確的分析,實事求是地評價了德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人物萊辛、歌德、席勒等,從而捍衛了德國文學的進步傳統。海涅認為當時風靡一時的浪漫派文學在政治上是反動的,但在藝術上仍有可取之處。海涅的這兩部著作思想深刻,眼光遠大,遠遠超過同時代有關著作的水平,有很大的價值。
40年代到50年代,海涅還寫了《路德維希·伯爾納,亨利希·海涅的備忘錄》、《自白》、《回憶錄》、《盧台奇亞》,這些文章論述了文藝評論與創作,文藝與現實、文藝與政治,哲學革命與政治革命的關係等。這些評論優美瀟灑,清新雋永。
4.小說和戲劇:海涅寫過一些小說和劇本。內容是中世紀迫害猶太人的故事的小說有《巴拉赫的法學教師》,初稿寫於1824年,1833年曾被焚毀,1840年從殘稿中整理出3章發表。其中未完成的片斷有寫於1826年、發表於1834年的《施納貝勒沃普斯基先生的回憶錄》和1836寫於巴黎的《佛羅倫薩之夜》。悲劇《阿爾曼梭》和《威廉·拉特克列夫》見於1823年的《悲劇——抒情插曲》,1851年發表他在40年代寫的舞劇腳木《浮士德博士》。
海涅生活的德國,是政治上從死氣沉沉的複辟時期轉入革命潮流的到來的過渡時代;哲學上從唯心主義轉入唯物主義;文學上從浪漫主義轉入現實主義。這些轉變反映在他的著作中。正如梅林在《中世紀結束以來的德國史》裏所說的:“非常協調地體現了在這一世紀內先後交替的三大世界觀的色彩和形式……海涅自稱浪漫主義派最後的幻想之王,但是他卻又用響亮的聲音嘲笑浪漫主義,使它在世界上無容身之處。海涅一直為資產階級自由的理想而奮鬥,然而他又極其猛烈地抨擊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種種姑息折中和紛爭不休的缺點。海涅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發現了共產主義,並且一再預言,共產主義在未來必將無可阻擋地取得勝利,他頗以此感到自豪;然而他卻從沒有消除自己內心對共產主義的恐懼。”
海涅是世界文學的巨匠,他的詩歌和散文在德國和其他各國的文藝界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但是他在生前和死後都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和待遇。他受到了馬克思、恩格斯以來所有革命的、進步的人士的推崇愛護,同時又受到一些頑固的、反動的勢力的憎恨和汙蔑,德國法西斯專政時期他的名字甚至把從德國文學史中勾銷。
在中國文藝界,海涅的思想精透、筆鋒犀利的散文影響十分廣泛。從“五四”以來,海涅的詩歌受到廣泛的歡迎;新中國成立後,海涅的著作一再有新的譯本出版。
海涅著作較新的版本:
《海涅著作與書信》,考夫曼編,10卷,1961~1964年於柏林出版。
《海涅全集》校勘本,溫德富爾編,16卷,1970年起陸續於漢堡出版。
《海涅全集》,布裏格勒布編,6卷,1968~1976年於慕尼黑出版。
另有紀念版,包括全部著作、書信和生平資料,魏瑪德國古典文學研究與紀念中心編,計劃50卷,1969年起於柏林陸續出版。
拉貝
拉貝,1831年9月8日生於埃舍斯家森,父親是法院文書。他曾當過書店學徒,1854年在柏林大學做旁聽生。1856年他發表長篇小說《麻雀巷的編年史》而成名。1857年起拉貝開始創作,在沃爾芬比特爾、斯圖加特、不倫瑞克居住過。1911年11月15日逝世。
拉貝是德國19世紀下半葉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1848年革命失敗後德國的社會以及堅持革命理想的知識分子的複雜心理。拉貝向往民主和人道主義,但找不 到改變現實的出路。他同情被壓迫的群眾,把正在興起的革命看作“災難”。他以幽默的筆調抒發自己的不滿。他筆下的正麵人物不願與現實同流合汙,有的逃避現實,有的離家出走,大都困苦憂愁而性格怪僻,作品中表現了作者悲傷、失望、憂鬱的內心世界。
《麻雀巷的編年史》是摘抄了一個古怪的老人所寫日記,描寫這條小巷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1848年以後的德國社會。
《我們上帝的辦事處》(1802)和《來自森林的人們》(1863),一邊回顧曆史一邊結合現實中資本主義社會的貧窮黑暗。短篇小說《黑色的奴隸船》(1865)、《樅樹中的埃爾賽》(1865)和《比措的蠢女人》(1869),辛辣地諷刺了市儈風氣。《饑餓牧師》(1864)、《阿布·台爾凡或月山還鄉記》(1867)和《運屍車》(1870)是他的代表作,《饑餓牧師》描寫兩個性格相反的人的不同遭遇,作者認為偏僻的小鄉村有真正所追求的東西。
《阿布·台爾凡》描寫久住國外的萊奧納特·哈格布赫回到祖國後,發現故鄉依舊如故,人們還是像以前一樣愚昧。《運屍車》寫窮苦人家的女兒唐妮被外祖父賣給一個伯爵,過得不幸福而自殺,而外祖父卻心安理得,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們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本質。長篇小說《福格桑檔案》(1896)描寫一個青年鄙棄資本主義社會的庸俗、鄙陋,追求個人自由,但沒有成功。作品有力地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敗。
尼采
尼采,1844年10月15日生於薩克森地區的勒肯。父親是新教牧師,父親去世後,母親帶他和妹妹遷往瑙姆堡。1858~1864年他在舒爾普福特文科中學學習,受到很好的古典語言文學教育。1864年到波恩大學,學習古典語言文學。1865年10月他前往萊比錫學習。1867~1868年曾服兵役約半年。
對尼采的思想成長和個人生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是在萊比錫的學習。這時他閱讀了《世界是意誌和表象》,讚賞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思想。1868年11月,尼采認識了瓦格納,十分欽佩瓦格納的藝術天才。1869年春,尼采應聘到瑞士巴塞爾大學任教,他在大學的就職講演是《荷馬與古典語言學》。
1869~1878年,尼采除了在普法戰爭期間作為誌願兵在前線當了幾個月衛生兵和1876年10月~1877年9月因病休假外,一直在巴塞爾大學擔任古典語文學教授。在這10年裏,他曾多次爭取不教古典語文學,爭取獲得哲學教授的席位,但沒有實現。1872年初,尼采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劇的誕生》出版,論及希臘的藝術起源於酒神狄奧尼索斯精神和太陽神阿波羅精神,前者抒發為音樂,後者體現為雕刻、敘事詩等。書中談到古希臘悲劇如何從音樂中產生,如何沒落,並預言古希臘藝術的精神將在瓦格納的歌劇裏得到新生。
1873年開始,尼采寫成4篇《不合時宜的看法》。第1篇《大衛·施特勞斯、自白者和作家》在1873年8月發表,作者通過對施特勞斯的批評,與當時風行的曆史主義針鋒相對。第2篇《論曆史對人生的利弊》於1874年2月發表。同年10月發表第3篇《教育者叔本華》。他認為哲學家應鄙薄名譽地位,探討人生意義,為真理而奮鬥,成為世人的教育者。1876年7月發表第4篇《理查·瓦格納在拜羅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