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鄭成功抗清複台及清統一台灣的戰爭(5)(2 / 2)

清軍認為,“今練兵、撫賊、絕糧,賊勢漸衰,正宜乘機剿滅”(清議政王等《題複姚啟聖條陳平海機宜事本》)。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清軍以一部兵力集中同安,佯攻廈門,牽製鄭軍,而以水師提督萬正色率主力進攻海壇(今福建平壇)。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戰敗南逃,清軍乘勝追擊,連下湄州、南日、平海、崇武諸島。鄭軍“時久已無糧,盡皆潰退,國軒禁不能止”(《海上見聞錄》第73頁)。廈門守將吳桂,海澄守將陳昌,渦州守將康騰龍等相繼獻島投誠;鄭軍水師統帥朱天貴也率文武官員及“二萬餘兵並船三百隻”獻銅山投誠。鄭經僅率殘部千餘人逃回台灣。

三、康熙統一台灣的戰略

(一)康熙的戰略決策

吳三桂於稱帝當年秋死去,其孫吳世蟠在雲南繼立。清軍乘機發動進攻,在湖南、廣西、四川連連勝利。至康熙十九年,吳軍被逼至雲南一隅,失敗已成定局;鄭經逃回台灣後,清軍進駐沿海各島,重新開界,安插投誠官兵開墾,同時開始作進攻台灣的準備。次年正月,鄭經病死,內部又產生奪權之事。鄭經長子克臧被縊死,由馮錫範等擁立次子克壤繼位。鄭軍賓客司傅為霖暗通清軍,送情報與姚啟聖,請速進兵台灣。鄭軍中軍廖方潛逃漳州投清,亦“懇速發兵救民水火”,並帶來台灣地圖(《優畏軒奏疏·題為報明鄭經病故克墼被殺等事本》)。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鄭軍以台灣為根據地,隨時可以東南沿海地區進擾,不消滅鄭軍,海患不能消除,應乘機進攻台灣。水師提督萬正色與總督姚啟聖有矛盾,本來他是力主進攻的,見姚啟聖請求親率水軍進攻台灣,卻一反常態,“言台灣難攻,且不必攻”(《海上見聞錄》第75頁)。玄燁當機立斷,將萬正色調為陸路提督,任用智勇雙全的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命“與將軍、總督等統舟師進取澎湖、台灣”(《東華錄》卷十二)。

施琅於十月初五日到職,“一麵整船,一麵練兵,兼工製造器械,躬親挑選整搠”(《靖海紀事·決計進剿疏》),積極進行戰備。次年三月,向玄燁報告了作戰方案、進軍時間等,並請求統一指揮權,由自己“獨任專征”。姚啟聖也上疏玄燁,請求親自率兵參加進攻台灣的作戰,並要求由施琅率軍攻澎湖,他率軍攻台灣的淡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清軍集結銅山,在作戰會議上對進攻發起時間上產生分歧:施琅擬趁南風立即進攻;姚啟聖、吳興祚則堅持應至十月趁北風進攻。雙方“力爭十餘天”不能統一,部隊無法行動。玄燁有所猶豫,擬“俟十月後再行定奪”(《漢文起居注》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施琅七月又上疏玄燁,詳細彙報“屢得舊時部曲密寄通報”所得到的台灣情況,從兵力對比、士氣人心等各方麵分析了確有“可破、可剿之機”。認為不能單靠政治招撫,應以軍事進攻為主,“因剿寓撫”如果按兵不動,專以招撫為主,則劉國軒等處於主動地位,斷不肯就撫。仍懇請“獨任臣以討賊……勿限時日,風利可行,臣即督發進取”(《靖海紀事·決計進剿疏》)。玄燁看過施琅的奏疏後,認為鄭經既死,“餘黨彼此猜疑,各不相下,眾皆離心,乘此撲滅甚易,進剿機宜不可停止”。又征求了議政王大臣們的意見,考慮“若一人領兵進剿,可得行其誌,兩人同往,則未免彼此掣肘,不便行事”,完全“由施琅相機自行進剿極為合宜”,遂下令同意施琅獨率水軍,專任攻取,而令總督、巡撫“同心協力,攢運糧食,毋敢有誤”(《漢文起居注》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二)施琅的作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