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於越耶律休格先分派諸軍扼險,以阻遏劉廷讓軍北進,然後親率其主力軍趨望都以攻宋軍先鋒賀令圖。賀令圖為遼軍所騙,誤入敵營被執,前鋒潰散。
十二月初七日,契丹大軍開始攻宋劉廷讓等軍於君子館。蕭太後所率大軍亦至。時北風凜烈,天氣極寒,宋劉廷讓、李敬源、楊重進之軍皆無皮衣,其棉服單薄不能禦寒,手足麻木,弓弩皆不能用。契丹軍因以騎兵圍而攻之,不一日間,已包圍劉廷讓等數重。
當君子館激戰之際,李繼隆竟不救援,而引其麾下兵退保樂壽(今河北省獻縣)。因此,廷讓等待援不至,戰又不勝,突圍不能出,至初十日晚,遂全軍覆滅,李敬源、楊重進戰死,劉廷讓僅率數騎脫走。宋軍死者數萬人,河北諸軍遂不複有鬥誌。
契丹軍既殲滅宋軍,大獲勝利。十二月十三日,集宋軍之屍京觀於君子館,然後分兵向南略地。宋守各州縣城者,多為未習戰鬥之鄉民,以致邢州(河北今縣)於二十二日失陷,深州(河北今縣)於二十三日失陷,德州(今山東陵縣)亦於二十三日失陷。契丹軍遊騎所至,殺官吏,俘士民,輦金帛子女而去。文安、束城等縣以不肯迎降,為契丹所屠。至翊年正月初七日,契丹始班師北還。
宋經此次慘敗後,大抵自宋太祖整軍以來之精銳損失殆盡,從此不敢再言北征,且戒邊將不得妄生邊事。故自周世宗以來,曆宋太祖、太宗凡二十八年間,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倡導,至此終以國力單弱而成泡影,終宋之世,中國所以始終不能振作而外患頻仍者,即以此之故。
七、遼第五次南侵——徐河之戰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秋九月,契丹又展開侵擾性之戰,首先在山西方麵自大石路(已見前)入侵代州。張齊賢預選廂軍各千餘人分屯於繁峙(山西今縣)、崞縣(山西今縣)等地,令之曰:“代西有寇,則崞縣之師應之,代東有寇,則繁峙之師應之。比接未久,則全郡之兵皆集以應敵矣。”契丹兵方至崞縣,果為繁峙之兵所牽製,方戰而各地廂兵皆集,契丹兵知代州各縣有備,遂即速退去。自是並州北方之國防,賴齊賢之善於守禦乃得以安。
端拱元年(988年)、遼統和六年六月,遼聖宗隆緒又令諸軍備南征攻城器具。九月,契丹主攻涿州,射帛書諭城中降,不聽,縱兵四麵攻之,城破乃降。宋救援涿州之軍以涿州陷乃退,遼遣耶律色珍率排亞部追擊,大敗之。十月初,遂攻狼山岩(今易縣西南)破之,又敗宋軍於益津關,乃攻徐水(即今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長城口。宋定州將李興來援,耶律休格擊敗之,追奔五六裏遂四麵攻城,招之不降。十一月初七日,遼主親督攻城,宋軍潰圍南走,契丹主與韓德讓以輕騎邀擊之,殺傷略盡。遂攻滿城,宋守軍開北門遁走,遼主遣使諭其將領,乃率眾降。至是月十六日,又連陷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新樂(河北省今縣)。宋軍千人出益津關反攻,為遼國舅郎君桃委、詳穩十哥所擊退。時幸宋將郭守文據唐河力戰,擊破之,契丹的攻勢乃止。蓋契丹此舉之目的,在圖摧毀宋太行平麓之防線。
時宋河北諸將各欲以詔書所示,從事堅壁清野,不與敵戰。定州(今河北安縣)監軍袁繼忠曰:“敵騎在近,城中屯重兵,而不能翦滅,令長驅深入,豈折衝禦侮之用乎?我將身先士卒,死於敵矣。”辭氣慷慨,眾皆服從,中黃門林延壽等五人猶執詔書止之。都部署李繼隆曰:“閫外之事,將帥得專。往年河間不即死者,固將有以報國家耳。”乃與繼忠同出兵拒戰。時契丹兵已力疲,宋軍氣勢新盛,突攻入契丹主滿城大營,契丹猝不及防,一戰而潰退北走。宋軍追擊至曹河(在滿城北),大獲全勝。然契丹大軍猶駐守於宋境,至翌年正月初一日始班師北還。蓋宋軍仍乏反攻之力也。(《續通鑒長編》卷廿九)
端拱二年(989年)春正月,契丹軍南征。是月二十一日攻易州(即今河北易縣),宋軍出遂城來援,契丹遣鐵林軍迎擊之,擒宋五指揮使。翌日遂陷易州,刺史劉墀降,盡遷其民於燕而去。宋因之加強堅壁清野政策,增強緣邊各城之駐軍。契丹耶律休格時傷勢痊愈,乃常出兵邀擊宋軍後方的糧運。
是年七月,宋威虜軍城(即今河北省徐水縣西之遂城鎮)糧饋不繼,契丹欲窺取之。宋太宗詔命定州都部署李繼隆發鎮定步騎兵萬餘人,獲送糧車數千乘運糧以濟之。耶律休格聞之,乃親率精騎八萬,繞道南來邀擊截糧車。宋北麵緣邊都巡檢使尹繼倫率所部步騎千餘按行塞上,遇之。繼倫以兵少不敵,乃避道登高為守,休格不擊,越之而過,遙襲繼隆之運糧軍。繼倫欲揮兵自後擊之,又慮兵少不勝乃集諸將鼓勵之曰:“寇蔑視我,當我為魚肉耳,彼捷還,則乘勝驅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於我。我輩於此,將無遺類矣。為今之計,惟有卷甲銜枚自後躡之。彼銳氣前趨,必不虞我自後追至。力戰而勝,足以自樹威名;縱死,猶不失為忠義,豈可泯然而死,為北地鬼乎?”於是,眾皆憤激從命。繼倫因令軍中秣馬,俟夜率其眾持短兵潛躡休格軍之後。行數十裏,至唐州之徐河,乃列陣於城北,以打聽休格軍之動靜。長探回報雲:“耶律休格已率其諸將南出偵察,其軍正傳令造飯。”時天尚未明,休格軍方會食,將於食畢即進襲李繼隆軍。繼倫乃乘其不意,下令突擊,敵眾驚擾,不知宋軍多少,人不及甲,契丹軍大潰,自相殘踏,死者甚眾。(《續通鑒》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