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六章 新大明帝國(3 / 3)

帝國直屬領土北起北冰洋,南到南洋諸島,緬甸以西群山和喜馬拉雅山脈及阿姆河,東至夏威夷,西到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及裏海。

其他則是藩屬。

包括被帝國直屬領土囊括在內的那些藩國也是藩屬,這些稱為內藩,而漢楚等藩是外藩,外藩明確列為不征之國,內藩不算,也就是大明不會對外藩動手,但對內藩就看情況,所以在猶豫一番之後,安南王還是做出決定獻土,隻不過作為交換,他被改封桂王,在廣西獲得大片封地。

安南國廢除,設立安南路宣撫使和置製使。

不過此時孛羅帖木兒也在西北另外立一個元朝皇帝,元朝還殘留的勢力都承認了這個皇帝,他們還控製著東北,蒙古高原,陝北及隴右,所以北伐仍舊在繼續。當然,掃平他們隻是時間問題,孛羅帖木兒這時候已經帶著那個皇帝逃到了甘肅,做好了隨時西逃的準備,東北的蒙古人實際上自成一家,而且明軍已經在遼東半島登陸。另外還在高麗登陸,這時候高麗四分五裂,那些地方官員在罰威懾和明軍的強大實力麵前,正爭先恐後地向大明投降,甚至就連新的高麗宣撫使都任命,朱元璋也不準備再立什麼高麗國王,趁著這個機會直接拿下就行。

而廖永忠率領的艦隊則南下巡航南洋諸國宣示宗主權。

主要是為送客做準備。

北伐的戰事對朱元璋來完全不值一提,這時候徐達和常遇春統帥的大軍已經超過二十萬,二十萬拿破侖戰爭水平的明軍完全摧枯拉朽,唯一的限製隻是後勤,為了確保後勤朱元璋正不斷向北方移民,可以隻要後勤供應得上,徐達的大軍可以推平任何敢於抵抗的。

而對於朱元璋來,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把陳友諒和張士誠送走。

而送走的前提是必須有足夠的戰艦。

當然,還有道路。

所以整個大明沿海所有能用的造船廠,全都開足馬力建造遠洋船,就像原本曆史上他兒子下西洋一樣,隻不過他要造的船就不是他兒子那水平了,要想把一支兩萬人規模的大軍,連同所需的作戰物資,運送到萬裏之外,那必須得是真正的大船,最少也得來個五百噸排水量的巡航艦。

這一批建造的全是這個。

而在造艦的同時,明軍也開始通過雲南向緬甸進攻。

從廣州起航的運輸線運送物資可以,但運輸士兵還是太遠了,兩萬裏的海路會造成大量士兵死亡,哪怕歐洲大航海時代這樣距離的航行之後,死個三分之一也不算大事,所以必須最大限度縮短運輸距離。這樣從緬甸啟程就是最好的選擇,打通伊洛瓦底江的水運線在仰光一帶建立據點,人員從陸路到雲南沿伊洛瓦底江南下,然後在那裏登船開始他們的遠行。

先把張士誠送到孟加拉。

這點距離可以不值一提,航程還沒從浙江到津遠呢!

甚至這時候廖永忠的艦隊就足以完成,這邊陸路的明軍打通伊洛瓦底江的航運線護送張士誠的大軍過去,然後廖永忠的艦隊載著他們到孟加拉,並且幫助他們完成登陸,同時幫張士誠建立自己的海軍,以孟加拉為基地向南奪取錫蘭沿海港口比如科倫坡,並且在那裏建立據點,反正那裏也算張士誠的,整個過程預期三年內完成。

三年後這邊的艦隊也建起來了。

然後陳友諒的大軍出發,還是在緬甸登船到錫蘭,等待西南季風北上馬斯喀特,在馬斯喀特建立據點,再從這裏進入波斯灣向前直抵巴士拉。

這個過程不會很短,預計陳友諒登陸巴士拉得五年後,實際上如果不是沿途敵人太多,而且朱元璋沒能力保障後勤,他的大軍走陸路是最好的,但這樣的話朱元璋先得給他幹掉東察合台和瘸子帖木兒,雖然這兩家的確都在征服名單上,但那是最少也得十年以後的事情,所以陳友諒隻能走海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