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六章 新大明帝國(2 / 3)

這個要求得到楊豐的滿足。

反正他愛吃苦受累是他的事,不設宰相的話,以後他的子孫大不了再把首輔搞出來,他不能指望他的後代都和他一樣勤快。

還有軍製。

軍戶製度肯定不行的。

這種製度其實很落後,甚至遠不如唐朝的府兵,征兵製加預備役製的新版衛所製度就行了,雖然征兵製的王朝後期往往出現軍隊戰鬥力低下的問題,但根源並不在製度,而是在於朝廷對武將的壓製還有基本不訓練,另外很重要一點是百姓沒有什麼國家認同感對於為皇帝戰鬥沒興趣。但火器時代這些都變成事,火器時代的炮灰們需要的隻是工業實力外加動用能力,單兵戰鬥力差點無所謂,能夠以最快速度動員起來最重要。排隊槍斃的炮灰們需要什麼訓練啊,征集起來發支槍教他們如何列隊裝彈射擊就足夠,最多有時間再教教他們拚刺刀,至於戰鬥意誌的問題,這個可以用對外掠奪來刺激。

當然,還有宗教。

皇帝作為命之主,實際上也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布皇威於四海,宣教化於萬國,讓昊上帝的光輝照耀所有黑暗的角落。

這就足夠了。

難不成他們敵人在這方麵更好?

然後通過預備役製度源源不斷征集的炮灰就可以高喊著口號,在對外掠奪的黃金和女人光芒吸引下,去昂首闊步席卷整個世界了。

至於儒家那些陳腐的思想……

那個阻擋不住這股洪流,他們沒這個能力,別把他們看得多強,他們的思想就像他們的節操一樣,會在任何強大的力量前拐彎轉進,實際上明末的儒家就已經在資ben主義的大潮麵前敗退了,以王陽明心學為基礎的那些新儒們就是標誌。

他們的確自己的儒家。

但是,他們真是儒家嗎?他們隻不過是以儒家為名,在發展一種適應時代的新思想而已,恰好心學有利於他們,畢竟理學代表著不可改變,而心學則是一個開放的係統,誰都可以在這個招牌下發展。哪怕他們發展的結果與心學實際上並沒多大關係,但有心學這個招牌,有王陽明這杆大旗他們就依舊是儒學,誰敢他們不是儒學,那你先去把王陽明推倒,否則就閉嘴,而王陽明是肯定沒有人敢推倒的,誰敢推倒那就給自己找不自在了。如果他們不斷發展下去,肯定會變成一個完全為資ben主義服務的學,都已經發展到李贄,何心隱,顧炎武了,誰知道再過百年這些家夥會不會發展出倭國的幕末群賢?

雖然他們很可能還繼續自己是儒家。

是咱大清一棒子把這些越來越叛經離道的家夥敲死了,中斷了這個改變的進程,然後重新把理學捧起來維護了儒家的純潔,避免了異端們對儒家的汙染,從這一點上咱大清功不可沒,所以腐儒們對咱大清是愛之深切,以至於到了現代還在一遍遍不停為其招魂,夢寐以求回到那個主聖臣賢的時代。

所以楊豐從不擔心這一點。

當擴張帶來的利益足夠讓所有人瘋狂的時候,儒家們會毫不猶豫地重新解讀聖人之言,就像他們原本曆史上把儒家變成奴家一樣,把儒家變成扒灰公活過來會吐血,孔夫子活過來會砍人的東西。

這是絕對的。

畢竟沒有人會和利益過不去。

總之這份堪稱劃時代的盟約,或者也可以憲法,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在楊豐提綱挈領的幫助下迅速完成,而且各方都沒有意見,緊接著朱元璋的登基大典開始。在仙師親自主持下,在祭的祭壇上,朱元璋接受了昊上帝冊封,從此成為代替昊上帝治理這顆星球的命之主,並且帶領群臣及各藩向昊上帝盟誓遵守這份共同的盟約,而且由仙師親自動手,在這座祭壇上豎起一塊巨大的石碑,然後將盟約內容刻在石碑上並鑲嵌上黃金。

就這樣大明帝國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