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大驚道:“想不到主公如今早有準備。Ww WCOM隻是不知主公所大哥是何許人?”
劉石道:“三英戰呂布之劉、關、張,文優可曾聽過?”
李儒停留片刻道:“這三人我有耳聞,驕橫的呂布就是敗在他們三人之手,極大的挫傷了董丞相的信心。這才撒出洛陽,遠走長安。”停了一下,李儒反問道:“難道這劉、關、張中的玄德公就是主公大哥?”
劉石道:“正是。”
李儒恍然道:“原來這玄德公竟是主公大道!跟隨董太師時,曾聽董太師過,這劉、關、張,曾救過董太師之命。隻是聽這三人中的大哥是盧博士盧大人的弟子,才給他臉色,沒有收留。後來聽隨公孫瓚去了幽州再後就沒有了消息。原來去做了平原相。”
隨之反問:“主公打算如何與你大哥配合呢?”
劉石道:“子在朝,自然不能做逆反之事。但目今諸侯亂國,我等也不能束手就縛。如大哥乘勢而起,有所作為。我打算,在不違逆朝庭的情況下,與大哥相互呼應,以求自保。”
李儒沉思一會道:“隻是這商雒一地,還是太。如能據長安尹,待時而動。不定有機會,做那尹、霍之事。揚名千史。”
劉石道:“尹、霍之事不敢想,但願有一日能清君側,正君位。還政於朝,即使我終老食邑也無所謂。可惜隻怕此夢難成!”
李儒道:“隻要主公有此想法,儒自當努力為主公計。我這就去長安活動,為主公謀此之位。如何?”
劉石喜道:“文優有辦法?”
李儒道:“謀事在人,成事在。我與李催、郭汜都有一定交情,為主公謀得一職,尚有希望,隻是這長安尹,地位極為重要,隻怕這李催、郭汜雖是一介武夫,恐怕也會多心。我隻能盡力而為。”
劉石喜道:“那文優要注要安全。長安城中的財物,暗線人員全部由文優動用。我會同成武明,讓他配合你。”
李儒道:“謝主公!”
長安之亂導致幾萬人湧入商雒,更多的逃入漢中去了。麵對這幾萬亂民,劉石無計可施,隻得開倉放糧,每日煮粥供其渡日。除部分走入南陽、荊州,也有部分留了下來。劉石命人為他們擇地開荒,搭棚居住。將其強壯者收入軍屯。他可不放心這些人,在窮困之下不生搔亂。
這,史渙派人送來密信,“袁術因與劉表不和,結盟陶謙,率軍攻擊曹操。結果被曹操趕到淮揚去了。聽袁術殺死了揚州刺史陳溫後自任揚州刺史。劉石聽後,心內一動。當即秘密前往侯府會見李儒。
這李儒自去長安見李催、郭汜,為劉石謀長安尹之位,卻被李催、郭汜拒絕。原因是現在這長安尹由清流派人物掌握,李催不想同清流派搶奪。同時也擔心由一個劉氏宗親的人任長安尹會有麻煩,答應除三輔之外,任一郡都能辦理,甚至還推薦劉石去豫章郡。不過,這豫章一直被劉表窺伺,現太守周術已任豫章太守多年,在當地多有聲望。連劉表不敢輕動。他劉石能冒下之大不韙嗎?
劉石見到李儒當即道:“南陽太守袁術東去,殺死揚州刺史已自任其職,南陽太守空缺,不知對此,文優何以告我?”
李儒沉呤一下,道:“南陽大郡,其廣闊、富裕不下一州之地。隻是袁術無能,不事經營,隻知擄略百姓,強征兵役,擅自增加商稅,至使百姓紛紛逃離,南陽荒蕪。主公如能抓住此機會,取得南陽太守之職,經營得當,必能在當下亂世之中,成就一方諸侯。靜觀時局變化,一兵出長安,一兵出穎川,當可參與下爭霸。”
劉石搖了搖頭道:“我劉石身為漢室裔苗,又得先帝恩寵,複我先祖爵位,本不當亂想,隻是身處亂世,當具自保之力。一旦子有詔,我當盡力而為,掃除亂世,蕩滌陰霾,重塑漢室。作一周勃式的人物,能名留青史也很滿足了。”
李儒歎道:“難得主公有此大誌,少貪婪,知分寸。我等不及也!”
接著又道:“我此去服,應有八成的把握,隻是還需要一些禮金才好。”
劉石大喜:“如此就全托文優了,我在藍田幾年,也得到一些美玉。請得良匠,琢得幾件物件,自以為拿得出手,可與文優拿去。如需錢財可自府中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