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五章 策問(2 / 2)

“很大的區別。”林檎答道,“會試需要一臉考三場,每場又要考三,分別要考經義、四書、策問、表、判、詔等一係列方麵的內容,你看錢謙益和周延儒最後出的題目的數量,就很能明問題。”

“沒錯,他們兩個確實準備了很多道考題。”蕭木又是點點頭答道,對林檎的法表示同意,然後又補充了一句,“而且幾乎每道題我都看不太懂。”

“但殿試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林檎自然還是沒有在意蕭木最後的補充,而是繼續道,“畢竟從理論上來講,殿試是要由皇帝來親自主持的,大明的皇帝自然都是日理萬機的大忙人,肯定不會有那麼多的時間,一連陪著這些考生考上九九夜。”

林檎的話聽起來諷刺意味十足,什麼“從理論上講”、還有什麼“日理萬機”,雖然從邏輯上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但總是讓蕭木覺得有些怪怪的。

“確實如此,畢竟一年才隻有三百多,大明疆域這麼廣,九的時間就能發生好多事情需要皇帝親自處理的。”蕭木自然沒有表達出他那乖乖的感覺,而是假裝沒聽出來,然後對林檎字麵上的法表示了讚同,而且他的讚同也確實不是胡——畢竟僅僅是這幾之內,對於蕭木這個皇帝來就先後經曆了浙江水災、福建海寇、寧遠兵變這一係列大事,而且到現在都還沒有任何一件能徹底了結的。

“正因為皇帝們都是如此的繁忙。”林檎繼續道,而且在“繁忙”這兩個字上著重地強調了一下,“所以這也就決定了,殿試要考的內容不會像會試的時候那樣複雜和繁多,隻需要考一道策問就完全足夠了。”

“隻需要一道策問?”蕭木終於明白了林檎的意思,無非就是殿試不像會試那樣需要準備那麼多的題目,隻需要出一道題就可以了。

“沒錯,而且參加殿試的都是已經通過了會試的考生,沒有意外的話都幾乎已經可以確保一個進士名額的了,他們的學識在會試當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也就不需要再在殿試當中白白地浪費時間再去重新證明一次了。”

“有道理。”蕭木點點頭答道,然後竟然也產生了他自己的見解,“而且殿試的這道考題完全可以出得靈活一點,畢竟考生們的基本功紮實與否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殿試的時候正好可以給他們出上一些相對更加貼近實際的問題,著重考察一下他們對治國理政的理解。”——按照蕭木的理解,會試就好比是常規考試的考題,而最後殿試這一篇策問,就好比是一道附加題,隻有在常規考題做得很好的情況下,才有進一步考察的必要。

“不錯。”林檎對於蕭木的看法也是表示讚同,“依我看,事實上殿試的最主要目的也就是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