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義(3 / 3)

希特勒曾表揚他是一個有思想、很理智的指揮官,因此沒有人會懷疑史陶芬伯格在做什麼“壞事”。

但在凱特爾副官不斷的催促下,史陶芬伯格隻好把原定的兩枚炸彈減為一枚,定時裝置設為十二分鍾。

他換下濕透的襯衫,匆忙趕到會場,原以為會議會在地下室裏舉行——地下室的牆是鋼筋混凝土,牆上無窗,炸彈的威力會非常集中。可是他卻被領進了一座木屋,這座木屋有三個窗子,炸彈在這裏的威力將大打折扣。

會議已經開始。特勒正坐在桌子一邊的中央,背對著門,一邊聽著6軍副參謀總長兼作戰處長豪辛格將軍的彙報,一邊擺弄著他的放大鏡,桌子四周還站著二十來個軍官。史陶芬伯格站到桌子旁邊,把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麵,離希特勒的腿約兩米遠,此時是十二時三十七分,再有五分鍾,皮包裏的炸彈就要爆炸了。

史陶芬伯格請求離開一會給他的上司打個緊急電話,趁機溜了出去。

他身旁的一位軍官俯身到桌上,想更清楚地看地圖,現史陶芬伯格那隻鼓鼓囊囊的皮包礙事,就用一隻手把它揀起來放到桌子那個厚厚底座的靠外一邊。這樣一來,在炸彈和希特勒之間就隔著這個厚厚的底座,也許就是這個看來不經意的舉動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變了之後的曆史。

十二時四十二分,炸彈準時爆炸,一聲巨響後,二十四名與會者中四人當場死亡,但刺殺的目標希特勒卻逃過一劫,僅燒傷了大腿、燒焦了頭、震壞了耳膜。巨響之後,史陶芬伯格看見了建築物冒出濃煙和火舌,他毫不懷疑屋內所有人或被炸死或受重傷,雖然警報立即拉響,他還是順利通過四道黨衛軍的檢查哨所,抵達了附近的飛機場,飛往柏林。

抵達柏林後,史陶芬伯格隨即命令啟動“瓦爾基裏計劃”,企圖奪權,然而,幾個時後,他們得到消息:希特勒沒死!

克萊斯特急忙向施陶芬貝格彙報:“我們現在遇到了麻煩,你要想想辦法!”

但希特勒沒死,就等於任何辦法都是無用的。

暗殺行動失敗後,希特勒立即展開血腥報複,當夜淩晨史陶芬伯格等四名主要參案者被槍決,死時史陶芬伯格隻有三十五歲,隨後一百一十名涉案軍官被捕。在後來的幾裏有過反納粹言行的五千多人被投入監獄,凡是參與暗殺希特勒的軍官都慘遭“蓋世太保”的酷刑折磨後被害,這些人要麼被鋼琴上的金屬絲吊死,要麼被用鉤子鉤死,處死的部分過程被拍攝下來,供希特勒細細“欣賞”。

據德國史書記載,被殺的一百多名德**官沒有一個人對自己的行動表示懺悔,他們默默寫下遺囑,高呼口號英勇就義。

應該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的這次刺殺希特勒行動是德國反抗納粹統治的一次重要標誌,但很多德國人並沒有把它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紀念日。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同意用史陶芬伯格的名字命名任何一所學校或街道,一些人甚至把史陶芬伯格這些人稱為叛國者,一個曾經參加過刺殺希特勒的人從當時的西德跑到東德,德國輿論竟稱,當過一次叛國者的人永遠是叛國者。

直到一九八三年有關部門才開始把反法西斯的曆史資料集中存放起來,以示重視,但是很大一部分史學家堅持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反對希特勒的隻是少數對納粹行為不滿的人,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反戰力量。因此,當時很多文字在描述“七二零”行動時都使用貶義的“政變”字眼,長時間以來不少德國人仍然不願意特別談及第三帝國和二戰。

直到八十年代後期,德國領導人開始正視德國二戰的曆史,德國總理施羅德曾講過,如果現在的青少年連那段曆史都不知道,我們怎麼能避免曆史重演呢?那些長眠地下的受害者怎麼會瞑目呢?這段曆史又怎能用“不堪回”四個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