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是,由於史陶芬伯格沒有在突尼斯作戰,並沒有被炸成殘疾人,但由於擔任駐華大使期間表現優異,雖然沒有讓中德結成盟友,依然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Ww WCOM而在參加“狼穴”會議的過程中,他順利組裝了兩枚炸彈,什麼意外都沒生,希特勒就這樣被兩枚炸彈送進地府,隨後史陶芬伯格回到柏林,開始指揮反納粹組開始聯絡炮兵上將路德維希貝克,準備奪權。
曆史在這裏轉了一個大大的彎,希特勒身死,他的左膀右臂戈林和希姆萊尚未反應過來,就被貝克和史陶芬伯格以及後來參與其中的6軍元帥馬肯森逮捕了。除惡務盡,況且留著兩人也太過危險,史陶芬伯格堅持將戈林和希姆萊就地正法,馬肯森不同意,貝克表示讚同,二比一,兩個叱吒納粹黨內外的人物就此被槍決。
隨後史陶芬伯格等人組建臨時政府,命令前線德軍接受新政府的領導,放下武器向同盟國投降。
三個納粹德國的主要領導者都掛了,而且柏林被臨時政府控製,身在前線作戰的德軍一下不知所措,已經晉銜元帥的元老龍德施泰特和保盧斯、隆美爾、曼施坦因等一批同樣晉銜元帥的人緊急討論,其中唯一的6軍上將古德裏安(和希特勒鬧了別扭,常常不服從上級命令,脾氣太直,所以一直是上將)表示可以接受臨時政府的領導,並悲觀地:“帝國還有機會嗎?元已經死了,同盟國又有著能毀滅一座城市的級武器,我們就算能取得再大的勝利,也已經微不足道,投降了還有一條出路,還能給日耳曼民族留存一個希望。”
這話入情入理,龍德施泰特等人都沉默了。
一九四四年初春,比曆史上提前半年,史陶芬伯格刺殺希特勒,成功,餘黨大多數被逮捕,少數無足輕重的逃出柏林,主要人物空軍元帥戈林和蓋世太保總管希姆萊被處決。隨後,炮兵上將組建臨時政府,史陶芬伯格與馬肯森作為左右手,以龍德施泰特元帥為的納粹軍方在沉默一段時間後,宣布接受臨時政府領導。
之後,德國臨時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
至此,軸心國集團全部成員國戰敗,同盟國集團主要戰勝國大中華聯邦和美利堅合眾國開始派兵接收納粹控製的主要城市,美國顧及的主要是歐洲,中國則是日本本土和日本占領區,至於蘇聯,嗬嗬,斯大林也夠不要臉的,因為本土離歐洲近,就想搶先一步控製柏林,借此抬高身價。然而,令老毛子尷尬的是,德國臨時政府堅決不允許蘇軍踏入境內,否則將堅決還擊。
直到中**隊通過蘇聯進入德境(既然北極熊認為自己是同盟國集團成員國,還是戰勝國,那向盟國開放領土是必然的),緊繃地蘇德邊境才漸漸消去火藥味。美軍接收了大半個歐洲,柏林則由中美聯合接管,東柏林由中國管轄,西柏林由美國管轄。
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五日,由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召開同盟國集團所有成員國勝利會議,並由主要戰勝國主持——中美蘇為三個主要戰勝國,原本沒有蘇聯,但斯大林認為蘇軍和德軍打了那麼久,死亡三千五百萬人(有一部分是中**隊的功勞),再怎麼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其實就是混淆概念,蘇聯原本就是軸心國,德國入侵紅色帝國純屬軸心國集團的“內政”,等到風向轉變斯大林才投入盟國懷抱,真是沒有最不要臉隻有更不要臉,人至賤則無敵!
三大主要戰勝國,由於中國方麵做出了最大的貢獻,所以會盟地點由中國決定,林婉芸政府在經過一番討論後,最終決定在經濟都上海舉行盟國會議。
這一次會盟,被稱為“第一次上海腦峰會”。
與會者主要由中國、美國、蘇聯、德國、日本、意大利、英國(丘吉爾流亡政府)、法國(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等國家元組成,在這場長達五十多的會議中,中國皇帝,即象征性國家元朱清清做了開場白。隨後,聯邦主席林婉芸主持會議,宣布上海不僅是盟國慶功大會的現場,還是和軸心國集團和平談判的主要場所,否則不會讓德日等國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