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此目的,英國相張伯倫在與希特勒會談後同意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因為此地區居住著三百多萬德意誌族民眾)割讓給德國,法國總理達拉第則與英國保持一致。隨後,英法聯合照會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壓製捷克斯洛伐克接受德國關於割讓蘇台德地區的無理要求,緊接著,張伯倫向希特勒通報這一情況,希特勒則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更為苛刻的領土要求。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斷然予以拒絕,希特勒則使戰爭訛詐升級,於是,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意大利相墨索裏尼在德國慕尼黑舉行四國腦會議,於淩晨一時簽署《德國、聯合王國、法國及意大利間的協定》,即《慕尼黑協定》。同日,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接受該項協定,英德兩國簽署共同宣言(後來法德亦簽署共同宣言),決心用協商辦法處理兩國關係的一切問題,“永遠不再投入彼此之間的戰爭”。
隨著意大利態度轉變,八國聯盟中的意大利席位名存實亡。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九日,著名曆史事件“水晶之夜”開始了,此事件又譯帝國水晶之夜、碎玻璃之夜、十一月大迫害,是指希特勒青年團、蓋世太保和黨衛軍襲擊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的事件,標誌著納粹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的開始。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多數德國猶太人已經完全融入到德國的社會中,而在一九三三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後,猶太人的災難開始了。
希特勒曾在自傳《我的奮鬥》中寫道:“雅利安人的最大的對立麵就是猶太人。”他把猶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敵人,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一切災禍的種子,任何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壞者。
他認為:對種族問題和猶太人問題沒有最清楚的認識,德意誌民族就不會複興。
納粹德國最初的反猶措施是對猶太人進行限製,禁止德國人去猶太商店買東西,禁止猶太人從事公務員、醫生、司法等工作,禁止猶太人出入浴室、音樂廳和藝術展覽館等公共場所。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五日,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製定了新的法律,紐倫堡法律剝奪了猶太人的“公民權力”,標誌著反猶行動的升級。該法律規定猶太人是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國家居民”,並嚴禁德國人與猶太人通婚,禁止猶太人家庭雇傭四十五歲以下的德國婦女,甚至不許猶太人使用德國國旗和象征德國的顏色。
此後納粹德國采取了更嚴厲的反猶措施,把猶太人移民出境,驅趕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將近兩萬名德國猶太人在沒有得到任何通知的情況下,在午夜被德國政府驅逐到波蘭,一開始波蘭政府拒絕收容他們,於是這批猶太人隻好停留在德國和波蘭邊境,直到德國當局服波蘭政府同意他們入境。在被驅逐的人群中,有一個波蘭猶太移民家庭,曾於一九一一年在漢諾威定居,他們的兒子赫舍格林斯潘住在巴黎的叔叔家裏。十一月三日,他收到了一張來自他妹妹貝爾塔的明信片,敘述了她在被驅逐期間的可怕經曆,於是格林斯潘開始求助德國駐巴黎大使館秘書恩斯特馮拉特,不過沒有得到幫助。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七日,格林斯潘向拉特腹部連開三槍,十一月九日,拉特重傷不治死去,這個事件成為了“水晶之夜”的導火索。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八日,納粹德國政府宣布境內的猶太報紙和雜誌立即停止出版,以作為槍擊事件的懲罰。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九日晚,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正要出席慕尼黑舉行的慶祝啤酒館政變十五周年的活動,在聽到拉特死亡的消息後,希特勒把頭湊到戈培爾一邊,商量了一陣,丟下一句“應當放手讓衝鋒隊(希特勒青年團)行動”隨後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