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元旦,明帝國內閣通過一項法案,即將“大明帝國”的國號改為“大中華聯邦”,簡稱中國,仍以朱明宗室為聯邦皇室,簡而言之,就是除了國號之外,其他的一切都維持不變;之後,台灣地區宇垣門閥宣布徹底和日本帝國政府以及南韓穀壽夫政府割裂關係,但不獨立,台島仍稱為地區,宇垣一成被手下人推舉為台灣總統,總攬軍政大權,形同獨裁。 Ww W COM
世界格局又是為之一變,不過隻是細微的變化。
雖然大明帝國到大中華聯邦隻是一個國號的改變,但摒除了不少東西,比如皇帝年號以及駕崩後的諡號廟號,更多的是向著現代化國家轉變,將“帝國”換為“聯邦”,則代表著一種決心。更主要的是,國號改變的一個月後,聯邦議會(國會兩院)經過投票決定修改憲法,欲將憲法中的“如在緊急時刻,皇帝有權解散內閣,收攏全部大權,緊急時刻過後,方可還權於內閣”這一部分抹去,徹底限製皇權。
在做一點的時候不隻是聯邦議會非常忐忑,就是內閣也有點害怕兩帝飆,這可是實打實的在打壓皇室利益啊!讓人欣慰的是,不論是太上皇朱清嚴,還是在位的聯邦女皇朱清清,都沒有對此提出異議。
很多年後,朱清嚴接受一家美國媒體的拜訪,談及當年聯邦議會要通過修改憲法限製皇權,他笑著:“我不生氣,因為我生氣也不能給國家帶去災難了,中國終於開始走上了新的展道路,不以一個人的意誌為轉移,不為一個人的意誌所左右。”
三月上旬,華盛頓八國會談過去了差不多半年,蘇聯因為八國幹涉行動損傷的國力慢慢恢複,雖然經濟狀況一直萎靡不振,但軍事實力卻逐漸複蘇。如此一來,中蘇邊境的火藥味也越來越濃,因為外東北、尼布楚、巴爾喀什造成的裂痕在兩國之間越來越大,況且日本還占領著堪察加半島,不過,林婉芸和斯大林都知道,中蘇之間不決出勝負,就挨不到日本的事。
由於朝鮮半島生巨大變化,最終導致南北朝鮮並立,中國已經不打算出兵朝鮮了,以前出兵名正言順,而且奪取朝鮮對中國政府非常有利,但現在南北朝鮮的局勢變得複雜——北朝鮮獨立後,金日成派人到北京和林婉芸接洽,表示願意和中國結成盟國,就像錫金、泰國、南華、巴厘島、琉球那樣的平等盟國。
經過慎重考慮,林婉芸答應了,雙方已經簽訂《中朝同盟條約》,宣布朝鮮成為中國盟國體係中的第六個弟,隻是,這個弟聽不聽話還有待商榷。
三月中旬,斯大林派人到北京,不是關於外東北和尼布楚的領土歸屬展開談判,而是贖回一個人——在德國誌願軍收複蒙古和唐努烏梁海之後,二十萬蘇聯紅軍僅有一部分被殲滅,一部分被俘虜,大部分則在阿列克謝耶維奇上將和羅科索夫斯基中將的帶領下投降。
斯大林想贖回的那個人就是羅科索夫斯基,林婉芸和蘇聯使者大眼瞪眼,她問:“久聞阿列克謝耶維奇將軍是貴國名將,這次為何不為其贖身?”
“這是總書記的意思。”
“那貴國就是不管阿列克謝耶維奇了?”
“這也是總書記的意思。”
林婉芸笑道:“好吧,我再想想,閣下先下去休息。”
送走蘇聯使者,她陷入沉思,聯邦政府正在從帝國進行轉型,雖然和蘇聯必有一戰,但這一場戰爭最好還是晚打一些時日好,畢竟明日戰爭才過去沒多久,國家元氣損耗得太多,經不起太多折騰。正這麼想著,總理秘書長謝海陽推門而入,報告道:“總理,陛下來了。”
“哪個陛下?”林婉芸問,謝海陽是洪崇烈時代的“遺老”,她接掌最高權力後,依然用他作為自己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