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絕地反擊(2 / 2)

“需要多少人手?”

“琉璃廟鎮不大,一個團足矣!”衛立煌做了簡單地分析,“張總,你手下就兩個師,我不可能帶太多人過去,否則你也不用打了。”

張自忠同意了,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保重!”

這時戴安瀾少將在津方向已經放棄了馬伸橋,並在穿芳峪和鬼子幹了一仗後全麵退往城關鎮和官莊鎮,這次他準備死守,因為兩鎮身後就是薊縣縣城。他早在軍銜製度再度變更的時候得知張自忠和王庚兩位大老總到了前線,前線將士本來騷亂的情緒迅穩定下來,這讓他不得不佩服張王的勇氣,畢竟已經是軍方的最高統帥,這時候還能不顧安危果然有大氣魄!

全軍上下齊心協力,張自忠、王庚、衛立煌、朱培德、

戴安瀾在京津大會戰麵前都主動走向了前線,將星薈萃,劉誠誌則在西山戰略指揮中心居中調度,王琛和薩鎮冰在金龍地下總部協助朱清清處理最高統帥部正常工作,確乎盡到了最大力量。但是,目前的危機是如此巨大,到底能不能反敗為勝,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信心。

之前,汪兆銘沒有信心,所以他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和同胞;白崇禧也沒有信心,所以他想與南京共存亡,若不是朱清清下了帝王令,保不準他還真會成為薑玉貞之後殉國的第二位東南戰線總司令。

全世界的目光焦點都集中到了北京,歐美列強的想法是一致的:日軍能打下北京最好,反正日本也不可能鯨吞中華大6,而以日本的自身狀況,想成為級大國,與歐美列強並肩是不可能的;若是日軍在北京城下遭遇滑鐵盧,折戟沉沙,那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經此一役,明國想從戰爭帶來的陰影中爬出來,必須整合經濟、安撫民眾、重立帝國政府的威望等等,這一係列舉措辦下來,沒個十年都難見成效。

可以,歐美列強是帶著一種看笑話的心態來看待明日戰爭的,不論誰取得戰爭的最後順利,都礙不到他們的日子——當然,也不盡然。

單以經濟論,明日戰爭爆後,來自大明的廉價商品和廉價勞動力已經不可能向外輸出了,三十年代本就是經濟大蕭條的時代,歐美列強除了富得流油的美國,沒一個不被折磨得“欲仙欲死”;大明經濟停轉,間接影響到了世界各國,直接影響的就是錫金、泰國、南華和巴厘島四個藩國了,香港和澳門兩個殖民地政府受到的影響更大,總之就是四個字:苦不堪言。

不過,大明政府沒有精力去想這個問題,自皇帝以下所要麵對的第一要務就是打退日本的侵略。

衛立煌帶著一個團在琉璃廟鎮成功阻擊了日軍,並數次收複了一些失地,將鬼子逼退。張自忠留下行軍度較慢的裝甲師,趁著這個機會帶上機步師直奔不老屯鎮,一舉協助守軍擊潰進攻的日軍,在武藤章派兵追擊之前迅轉移——這就要機步師的行軍度了,裝甲車等等之類的行軍配置,再加上北京城的道路狀況在幾十年的修繕後一向良好,明軍打起運動戰遊刃有餘。

從不老屯鎮趕到馮家峪鎮,從側翼插了進攻的日軍一刀,但由於機步師沒有強大的火力配置,以及進攻馮家峪鎮的日軍數量不少,張自忠不敢戀戰,又快轉移;這回是已經淪陷的湯河口和長哨營,沒有多少守軍,機步師輕鬆克複兩地,並搗毀了剛剛有所積累的日軍倉庫,最後又一溜煙跑了。

打一槍換一地,絕不貪戀戰果,這是遊擊戰,或者運動戰的精髓,由於張自忠這一路打下來,戰無不勝,沿途的老百姓皆稱之為“活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