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帝國的軍事重鎮中,大部分都沒有拆除古城牆,北京、南京、重慶、成都、杭州、長沙以及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合並而成的武漢等,全部保留了古城牆,城內是古建築,同樣住人,城外則是現代化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有一種古今交替的錯亂感。 Ww W COM按照帝國政府的法,這是為了保存民族文化,如果一個民族沒有傳統文化,包括悠久曆史、傳統文字、傳統服飾、傳統信仰等等,這個民族將脆弱得不堪一擊。
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帝國政府甚至常常重點關注精神文明的建設,雖然帝國政府實行的君憲聯邦製度,按照歐美列強的法是君憲集權製度,佑皇帝時代曾對此爭論不休,關於“聯邦”(民主)和“集權”(獨裁)吵得熱火朝。歐戰之後,全球第一個紅色國家誕生,蘇俄政府經過一係列整改和內亂,最終蛻變成蘇聯,努力向外輸出革命,作為老毛子在遠東的鄰居,也是亞細亞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一,明帝國也一度有“紅彤彤”的征兆。
其中更為富裕開明的南方人接受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思想,認為國家應該向社會主義轉型,以人民的利益為第一要務,但在有帝國政府支持的北方勢力壓製下,這種聲音漸漸消弱。南京是南方的核心城市,“染紅”的顏色也最深,在**思潮最鼎盛期間,南方人集資鑄造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等的銅像,還修建了好幾所由這些**偉人命名的高等學府,其中恩格斯青年學院最有代表性,漢語譯本的《**宣言》就放置在學院的圖書館中央,供閱者參觀。
由於帝國政府的禁令,以及和老毛子的惡劣關係,《**宣言》屬於**行列,能公開放置的也隻有這一本,僅僅作為展覽品而已。
東南戰線司令部就選在了恩格斯青年學院,白崇禧對於**沒有興趣,但他每都會到圖書館一分鍾,不讀書,但總要站在《**宣言》麵前,心裏默默地想:沒用的,你們救不了老百姓,如果真有純粹的社會主義,那也不是我們一代人能實現的,當然,我認為永遠也實現不了,這不符合當權者的利益。
是的,特權階層和人內心深處的私欲一樣,都是不可能消滅幹淨的,這是高等智慧生命和低等智慧生命的本質區別。正因為如此,所以人類的曆史有時候非常精彩,有時候卻非常荒唐,但那永遠是不容篡改的曆史。
南京保衛戰已經打了兩個多月,慘烈地拉鋸戰讓雙方官兵損失慘重,日軍的戰鬥減員達到三萬二千人,還沒有完全掃清南京城的外圍防線,宇垣一成準備了五萬裹屍袋,不過,照這個趨勢來看,十萬裹屍袋都未必夠用;而上百萬南京守軍則更加艱苦,傷亡在兩個月內直線飆升到十五萬,大部分是民兵部隊,而且是在外圍防線的拉鋸戰中陣亡的,加之這段時期糧食缺口增大,守軍不得不勒緊褲腰帶打仗,漸漸怨言四起。
宇垣一成為日軍的慘重傷亡以及南京城固若金湯的外圍防線心疼和頭疼,白崇禧則為守軍的減員度以及糧食缺口愁白了頭,想攻入南京市區,或者想攻入南京古城內部,必須清掃外圍防線。日軍盡全力調動兩百多門炮火,前期工作準備充足,炮兵部隊對整個南京的外圍防線犁了一遍又一遍,一直持續半個多月,直到一月十五日元宵節過後才動對南京的正式進攻。
日軍三路齊,兵鋒直逼高淳、溧水、江寧三縣,宇垣一成采取了垂直突擊戰術,隻要打下這些外圍縣城,就可以逼近南京的金陵古城,那時候離占領南京便隻有一步之遙了。可惜,宇垣一成犯了“紙上談兵”的錯誤,垂直突擊針對的是普通城市,守軍會被敵軍的逐步逼退,而且敵軍推進度非常快,避免僵持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