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戰線大打出手的時候,正是一九三四年的肇始,日本又是漢文化圈國家,國民也有過春節的習慣,雙方軍隊在前線打仗,後方民眾則在過著簡化版的春節。 Ww W COM所以,日軍在元旦節那主動挑起戰端的事件,奏響了一九三四年大國決戰的序曲,史稱“春節攻勢”。
寺內壽一仍然將目光鎖定在喇叭溝門,麵對固若金湯的京津防線,全麵攻打顯然並不現實,隻有擇其一點破之。他調動四個主力聯隊,不到一萬五千人,雖然平時可以看作大動作,但在京津大會戰期間,動輒就是上百萬大軍激烈會戰,一萬多人實在渺得如同滄海一粟。
為了以防萬一,寺內壽一指名道姓讓他頗為欣賞的一名6軍中將武藤章披掛上陣,武藤章接到命令後,本來在唐山組織大軍準備多點突破津防線的他立即趕往豐寧縣,著手部署進攻兵力。武藤章本是師團長,這次讓他像個大頭兵一樣指揮四個聯隊難免委屈,好在寺內壽一恩威並施,再加上武藤章是正經出身的軍人,對於命令隻知道服從,絕不會三道四。
劉誠誌為了分擔自己肩頭的壓力,隻好將京津防線分成四個大區,自己負責一區,第十八集團軍司令衛立煌少將負責一區,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戴安瀾少將(由唐山反擊戰的功勞從大校晉銜少將,但因為情況特殊,職務暫時還是集團軍參謀長)負責一區,最後一區本該由國防部長張自忠上將負責,但在《權利宣言》和川康獨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一連串事件之後,張自忠就很少出現在西山戰略指揮中心了,一般就待在金龍地下總部,和女皇帝以及總參謀長處理國務。他知道,張自忠心中的煩惱不比待在前線少,甚至猶有過之,無奈之下,最後一區隻好找了一個集團軍司令負責。
這名少將司令叫朱培德,字益之,他手下的第四十二集團軍是一支精銳之師,以前一直鎮守地方,歸於北方戰區張貴龍中將管轄。這次國難當頭,受命進京參加都保衛戰,如果放在以往,則是奉詔勤王。
朱培德負責的區域正是武藤章主攻的喇叭溝門方向,懷柔、延慶、昌平三縣都屬於他的轄區,一開始日軍猛攻喇叭溝門他還沒有在意,畢竟每時每刻都在生激烈交火,正麵戰場上坦克部隊和炮兵部隊你方唱罷我登場,有時候還會展開殘酷地白刃戰。春節攻勢開始後,寺內壽一利用春來臨氣回暖的機會動猛攻,朱培德關注的重點和劉誠誌一樣,都在正麵戰場。
然而,等到喇叭溝門的外圍陣線日軍兵力愈積愈多之後,朱培德就不得不注意了,他在研究了一番軍事地圖後,心中的平開始向喇叭溝門傾斜。這一刻,他想起已故的老友蔡鍔元帥,按理新明國改革後軍人的地位穩步提高,但在軍銜方麵,帝國政府一向顯得特別“吝嗇”,皇帝掛一個三軍元帥的虛銜,底下的軍人最高隻能走到上將這一步,連個大將都給,更別元帥了。
其實,在改革之初,也曾有過元帥銜設立與否的爭議,內閣政府認為應該設立元帥銜,比如皇帝是大元帥銜,作為象征性的全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存在。其下還有國家元帥和兵種元帥的分別,但當時在位的佑皇帝直接否決了,甚至連大將銜也決議不設,言明和平時期最高軍銜是6軍上將——當然,給皇帝冠以元帥銜是例外。
蔡鍔曾是大明帝國最年輕的6軍上將,是一戰期間大明軍隊的最高軍事長官,在一戰後期,戰敗隻是時間問題,正是他據理力爭,加之明軍在歐洲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導致協約國集團投鼠忌器,沒有提出割地要求,僅僅提出了一些關於戰爭賠款和在華特權的條款。以明帝國的地大物博和豐富資源,在張勳和洪崇烈兩位輔的主持下進行經濟改革,國家經濟恢複神,戰爭賠款完全不是負擔,在華特權的條款也因為國力的提升修修改改,最終迫使英法美全麵放棄——除了被日本占領,但始終不肯歸還的東三省,明國一戰後受的損失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