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進軍承德(2 / 2)

“陛下恕罪,屬下是內廷的軍事武官,沒有資格議論軍國大事,實不敢逾矩。”

朱清嚴無奈道:“你比你的前任溫馴多了,也沒意思多了,她這時候可是有啥啥的。”

碧雅茶眨眨美麗的大眼睛,雖然她穿著剛剛領取的少將軍裝,透露了那麼一股子英姿颯爽顧盼生輝的風采,但她骨子裏的溫馴是改變不了的,俗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算她勤練十餘年的精湛國術能令十幾名大漢近不得身,這一點仍舊不會更改。正如鍾文貞,性格如此,有生的,也有後的影響,所以養成了叛逆性格,在部隊裏練的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格鬥術,出手不留情,講究的是一擊斃敵,不似民間的習武之人,平時講究的是中庸致和,以及養氣養生的功夫,就算是比武較技互相切磋,照樣點到即止,所以脾氣都不錯。

當然,那些任氣縱橫的所謂江湖大俠不在此列,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案例也是一大堆。

承德會戰是日軍入關之前的第一場大戰,隻要打下承德,就可以在側翼給山海關的守軍造成壓力,雙方向夾擊山海關,迫使明軍大規模撤入關內,掌握戰場主動權。劉誠誌當初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再加上因為派係鬥爭而心灰意冷,由此存了必死之心,最終親身趕赴承德,誓與城池共存亡。

回到北京,組織北京城的防禦工作隻是很一部分,劉誠誌的目光仍舊放在了前線。

承德是日軍必須要打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在承德各類守軍部隊足有七十餘萬,其中正規部隊就有二十多萬,主戰裝備早就到位了,除了糧食。一想到糧食,劉誠誌就頭疼,大蕭條時代到來之後,那隻是經濟方麵,雖然對農業方麵有了影響,但對於大明這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來,經過政府的一係列宏觀調控,農業受災的影響並不大,而近些年的災並不多。

可惜,有時候**比災還要可怕。

在戰爭爆之初,劉誠誌出任衛國戰爭總司令,清點戰略物資調配全軍的時候,就現了問題,軍事物資沒問題,那是軍方的事,再加上張自忠和王庚一向抓得比較緊,沒人敢在這方麵伸手。主要在於糧食,很多地方的儲備糧在賬目上一切正常,打開糧倉後才現不是那麼回事,有的糧倉因為管理不善堆積了不少黴的麥大米都算好的,還有的直接往裏麵摻沙子石頭以次充好,摳下來的糧食不知所蹤,估計流入了黑市牟取暴利,還有的直接就是空的,讓人憤懣又無可奈何。劉誠誌大為光火,就這種情況你拿槍頂著別人的腦袋讓人家拿出糧食也不可能了,好在四大戰區的某些軍區還有儲備糧,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戰爭的巨大消耗是文數字,如果不能盡快恢複這個斷層,儲備糧頂多能支撐到明年的六月份。看起來那時候老百姓又會有了地裏的一輪收獲,政府可以高於市價買糧,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

要知道,全麵戰爭爆後,許多青年應召入伍,據不完全統計,大明目前正規部隊和非正規部隊加起來過五百萬,再過幾個月就有可能過千萬,上千萬的軍事人員,其糧食缺口是恐怖的,再加上因為戰爭關係老百姓的種地熱情並不會很高,糧食減產是必然的。劉誠誌不得不報告最高統帥部,請求盡快解決糧食問題,現在還能頂著,實在不行先花高價從外國買糧,英屬印度聽今年是大豐收,明英關係不錯,倒是可以從這方麵入手。不然,等到軍隊缺糧,官兵們餓著肚子必然要打敗仗,波及全國,老百姓也餓了肚子,又必然要滋生黑市,嚴重打擊政府威信。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必須不遺餘力地解決。

最高統帥部相當重視衛國戰爭總司令的報告,洪崇烈盛怒之下先處決了一批貪墨糧食的官員,然後召開會議,連續數討論糧食問題,最終製訂了一係列鼓勵農民種地的相關政策,其中一條非常重要:土地私有。

一個人可以不為了國家出力,因為他不知道執掌國家的政權給他帶來了什麼,甚至給他帶來了痛苦,但他不會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還無動於衷!

農民們有了需要守護的東西,才會爆最大的種地熱情,這樣才能讓糧食產量盡快跟上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