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貞走進來,不等話,朱清嚴就有氣無力地:“幹的不錯,要是他的槍再快一點,我估計我的心髒已經穿了一個血洞。對了,為了表示對你辦事的獎勵,我決定回去和內閣打下招呼,重點照顧那個黎尚武。”
鍾文貞不知道什麼好,或許大明的史書上不會記載這種秘密事件,但她相信,真相是隱瞞不住的。
幾乎是同一時間,大明皇帝再度遇刺的消息傳遍了全世界,這回所有人的想法都很一致,包括明帝國政府和荷蘭政府,他們都清楚的知道:戰爭不遠了。
北京國會大樓,洪崇烈摸著自己特色的大光頭,揪來揪去,奈何滑不溜手。他麵前坐著六個人,本來最高內閣會議已經開了不知道多少次,七個人討論來討論去,已經初步得出了肯定地結論:還是不能打。
結果,皇帝又一次遇刺,讓他們的願望落空了,所有人滿嘴苦澀,心這下怎麼和英國眉來眼去?怎麼和在菲律賓部署了很大勢力網的美國保持友誼?這仗是非打不可了,但得到的和失去的完全不能成正比啊!
縱然打贏了戰爭,大明又能得到什麼?
洪崇烈見其他人一片沉默,隻能親自點將,既然無可避免地要爆戰爭,他的目光投向了軍方代表:“張部長,你來你的看法。”
張自忠吸了一次又一次氣,做了一次又一次深呼吸,最終隻吐出一句話:“成立最高統帥部吧!”
這一句話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隻有對外戰爭的時候才可以成立最高統帥部,蒙古戰爭是收複國土的戰爭,當時也隻成立了臨時統帥部,戰爭結束之後,一切重歸軌道,臨時統帥部便解散了。當時統帥部成員最多的是軍人,不過那都是普通成員,沒什麼話語權,除了總參謀長王庚上將得上幾句話,還真沒什麼冒頭的。
這是新明國改革以來一直堅持的道路:文人治國,武人治軍,黨政分開,軍政分開,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先,筆杆子指揮槍杆子,槍杆子指揮那些大頭兵。
簡而言之,就是依法治國,依憲治國。
和荷蘭人打,是名副其實的對外戰爭,尤其是日本還在旁邊虎視眈眈,這一次最高統帥部不會很快解散,明荷戰爭結束之後也不會解散。張自忠有這個預感,這次成立最高統帥部針對的主要是日本,用的理由卻很正當,畢竟皇帝兩度在坤甸遇刺,戰爭確實不可避免了。
接下來的幾,是全世界最熱鬧的幾,英法美蘇全都過來調停,表示不希望看到明國和荷蘭之間爆戰爭,對於大明皇帝的不幸遇害……呃,不是,是遇刺,他們都感到十分遺憾和痛心,但這不是動戰爭的理由。
洪崇烈早就預料到了這一,一律拒之門外,不是動戰爭的理由?他嗤之以鼻,大明的國家元都落到了這個地步,這不是戰爭的理由還有什麼是呢?
荷蘭當局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自從最高內閣會議做出決定後,大明在南洋已經開始了調兵遣將,並知會了美屬菲律賓和英屬婆羅洲兩個殖民地政府,避免誤會。美英當然希望這是誤會,美國人不想摻和這件事是因為和他們關係不大,畢竟這主要刺激的是英國和荷蘭的神經,損害的也是荷蘭的利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美國佬是最會精打細算的,調停不成,就不打算趟渾水了。
而英國人對於急劇升溫的南洋局勢也是無可奈何,大英帝國算是被一戰搞怕了,一戰中的“凡爾登絞肉機”和“索姆河絞肉機”現在想起來都後怕,政府隻要敢提戰爭的事,民眾第一個不會答應。所以,對於明荷戰爭,英國佬是不打算管了,頂多警告大明不要觸動他們在東南亞的利益,法國亦如此。
戰爭,終究不可避免。